资料站主页 在线答疑 答疑旧版
  【系统公告:
1、为了他人的阅读方便,请选择问题相应的栏目并拟好问题的标题。
2、提问时选择保密留言而没有设置密码的问题将被直接删除,不予回复。
3、为了确保回复的质量,我们可能会迟延几天回复您。

分类查看:[全部问题 认识教会 教规教义 圣经问题 伦理问题 婚姻家庭 其他问题]

标题关键字

NO.101:[认识教会]父母不信奉天主我可以信奉吗「2/27/2008 11:20:57 AM」 [ QQ:407296494 邮箱:www.zqj86@sina.com ] (提问)
Female
junior
 
父母不信奉天主教我可以信奉吗有什么要求吗父母不同意怎么办这边没有天主教会我该怎么办

[天主教在线] 回复:
首先您的问题无须设置为保密,我们已经更改了属性,将其设为公开。

信仰是人的天赋人权,没有人可以以任何理由进行干涉,我们国家的宗教政策都规定人人有信仰的与不信仰的自由,也有信仰这个宗教或那个宗教的自由,所以,信仰从根本上讲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权替我们作主或取消我们的信仰,但为尊重父母最好还是取得父母的同意。

如果父母不同意一方面不证明我们为的要信仰的是假的,另一方面也说明父母可能存在某种认识上的误区或偏见。作为子女的首先应该理解,然后尽可能的设法从旁引导。说到最后,信仰终究是个人的事情,在使用了各种方法之后父母还是不能同意那作为子女的就没有严格的服从父母之命的义务了,因为父母不能代替、阻止或取消子女的信仰,这是人的天赋权利。

如果您身边没有天主教会,那您应该自己找一些入门的书籍阅读,并尽可能的寻找当地教会团体。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些愿意帮助人的热心教友,通过网络获得一些对教会的认识。但是,光有认识还远远不够,需要尽可能的寻找地方教会团体得到一些比较正规的慕道课程,或至少一些必要的指导。


NO.100:[认识教会]入教会有信物吗,入教要费用吗「2/26/2008 8:34:07 PM」 [ QQ:631171120 ] (提问)
Male
求真
 
入教会有信物吗,入教要费用吗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加入教会需要经过慕道阶段,就是一段时间的学习认识过程,直到领受了洗礼才算正式加入了天主教会。洗礼犹如一个入门,借着水洗的外在象征表示一种内在不可见的质的变化。如果说入教有什么信物的话,那就是经过洗礼所留给人的这种彻底改变的印记,它不可见,但是是真实的。
福音的意思就是“好消息”,这个好消息不仅是来自天主的,也是白白的,意思就是说,是无偿的,免费的。既然是白白的得来的我们也就需要白白的分施出去。所以,教会接受了福音,是为了将福音传播给天下所有的人,不是靠着福音使自己致富。可是,教会是一个人间组织,是一个人的团体,也就不可避免的要有消费,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可以更好的正常运作,尽管这不是他的目的,而是一个为了能更好完成他的使命的一个方法。就像我们建立网站进行福传一样,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怎么能达到这种目的呢?因此,入教绝对是免费的,因为信仰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种来自上天的恩赐。但是入教就意味着加入了教会,成为教会的一份子,他与其中的其他成员构成一种连带性,他应该从各个方面去建树教会,使他能健康的成长。所以,教会不要求入教的任何费用,但也会接受个人慷慨的捐赠。我们人爱一个人的时候为了使这个人喜欢会舍得给他/她买很多东西,父母爱护自己的儿女也会千方百计的满足子女们合理的要求,而作为教会一份子的教友帮助教会的正常开销也是非常正常的。


NO.99:[认识教会]每日礼赞的问题.「2/20/2008 11:43:18 PM」 [ ] (提问)
Male
心灵的抚慰者
 
每日礼赞的起源是什么?

[天主教在线] 回复:
每日礼赞又称做日课,是教会的祈祷,属于全体信友的本份,相信没有人会对这事再有任何质疑。然而,对教会这个祈祷习惯的根源,可能有不少人会有兴趣,下面谨简略地给大家介绍日课的发展简史。
如大家所知,主耶稣基督不但是犹大人,祂的教会也是在犹太土地诞生,十二位宗徒,包括圣保禄,亦无一不是犹太人。为此,从一开始,教会即承泽了不少犹太传统,每天按时祈祷,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因为犹太人有每天于第三、六、九,这三个时辰祈祷的传统。事实上,宗徒们作为犹太人,一直对这传统紧守不渝,每天都按时完成这本份。譬如第一个圣神降临节,当圣神像火舌般降到各人的头上时,正是第三时辰,十一位宗徒当时正和众人聚集一起祈祷(宗2:1-15);伯多禄约在第六个时辰,上了屋顶祈祷(宗10:9);伯多禄和若望在祈祷的时辰,即第九时辰,上圣殿去(宗3:1)。有时还会于半夜祈祷,比方保禄和息拉在斐理伯城坐牢时,约在半夜时份,祈祷赞颂天主,弄到其它囚犯都侧耳静听(宗16:25)。
宗徒们不但自己善尽祈祷的本份,亦劝喻信友们要这样作。从《十二宗徒训诲录》这篇作品,我们知道自主后八十至九十年之间,信友已经有每天三次诵念天主经的习惯(參看Didache 8,2-3)。除了《十二宗徒训诲录》外,教会最早记载团体祈祷的作品是戴尔都良于主后202年左右写成的《论祈祷》(De oratione)。该文除了是教会第一篇注释天主经的作品外,文中尚向我们提供了很多早期教会礼仪生活的宝贵资料,特别是祈祷方面。从戴尔都良这篇作品,我们晓得于主后第二世纪末第三世纪初,北非教会的信友已有举行团体祈祷的习惯(參看Tertullian, De oratione, XXVII = CCL I, 273)。此外,从第四世纪开始,很多地方教会都流行一天祈祷五次:早、第三时辰、第六时辰、第九时辰及晚祷。不过,那时祈祷的次数及时间,常因各个别教会的环境及需要而变更,仍未被固定下来。于是有些地方的教会祈祷十二次,另外一些则只有早祷和晚祷,最普遍的,是每天祈祷八次:夜祷、晨曦祷、第一时辰、第三时辰、第六时辰、第九时辰、晚祷、睡前祷。此外,为了要配合圣咏118篇164节所说的:“为了你那正义的判词,我日日要赞美你七次”,于是不少地方把一天八次的祈祷减为七次,他们或将夜祷与晨曦祷合二为一,或把夜祷删掉。这种安排从八世纪开始,成为西方教会祈祷的标准次数,拉丁罗马礼的日课到梵二前为止,亦一直沿用此法。
至于实际的做法,一般圣堂,即主教座堂(Cathedral),基于牧民理由只举行早晚课,内容包括数首圣咏及一些配合该日敬礼主题而选的圣经赞美诗。反观隐修院(Monastery) 的日课,则不论在次数和内容上,都丰富得多。除了增加读经外,还给圣咏配上音乐,真真正正把圣咏唱出来而不是读出来,那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效果和味道。而圣经选读的编排,以一年读毕整部圣经为准则,于是圣经在祈祷中的地位获得彰显。另外,这期间尚衍生出不同类型的日课,诸如“圣母小日课”、其它圣人日课等。
第九世纪以还,诵念日课开始成为从事牧民工作的神职的本份。之后,因为生活节奏的改变和言语的隔阂,日课渐渐跟信友脱离关系,变成了修院团体、主教座堂和个别神职人员的祈祷。直到第十六世纪脱利腾大公会议召开之前,日课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或新发展。要待脱利腾大公会议的召开,才带来第一次革新,然后要再等四百年到梵二,再作第二次改革。我们先看看脱利腾大公会议在日课方面所作的修订。
脱利腾大公会议结束后,教宗庇护五世于一五六八年七月九日颁发了一份文件 Quod a nobis 对日课作了某些修订,教宗保留日课的基本结构,却规定日课中的圣咏采用一周循环制,即一百五十篇圣咏每周要唱一遍;又鼓励在日课中多选读经;圣人日课要用得适当,例如不能无节制地增加。可是,最大的改变是保禄五世把整个罗马礼日课经本的统一化,这主要原因是受到誓反教派的冲击的影响,更大的改革要到梵二的召开才出现。
梵二的最大突破是清楚并肯定地指出日课是“全体天主子民的祈祷”,而不是只属于修道人士或神职的课业。在日课中,主基督与整个教会一起,代表全人类向天父唱出赞美之歌(参看《礼仪宪章》83条)。基督借着教会继续祂的司祭职,这司祭职不仅表现在感恩祭中,也以其它方式表达,尤其是在日课中,因为教会以基督为首,在祂的领导下,联同圣神,不断赞美父,并为全人类的得救转求。故此,凡是已经领洗的,应该尽可能参与日课礼仪,尤其是被视为日课两大枢纽的早课及晚课。
NO.98:[认识教会]我信天主  我怎么才能看见他使我更加相信他的存在呢?「2/18/2008 7:24:41 PM」 [ QQ:249173176 ] (提问)
Male
党贺
 
我信天主  我怎么才能看见他使我更加相信他的存在呢?

[天主教在线] 回复:
首先需要指出您的一个矛盾的地方:如果您真的相信天主,您一定不会要求一个可以看见的奇迹或者什么事情让您亲眼看见以证明天主真的存在。所以,我们认为您应该是属于从小就领洗了,或者没有经过正规的慕道课程便匆忙加入了天主教会,在遇到一些事情以后突然对天主的存在产生了某种怀疑。
我们以前回答过类似的问题,提问者是一个从小就接受了信仰的人,但是有时会有一种怀疑的心态,我们先将以前的答复粘贴过来然后再针对您的问题做比较具体的答复。
问:天主真的存在还是约束人的心灵? (我是信仰家庭,应该说是祖辈四代了,比较早。)
答:也许因为信仰的祖传无形中中失去了很多对信仰进行思考的机会,尤其是从小就接受了一个天主已经存在的观念。信仰,很多时候是在怀疑中前进的,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将我们信仰的黑暗照亮,但是,经过不断怀疑、求证、深入的信仰才会真正在我们的生命中发挥力量,也才能活出这个信仰。
很多人不敢提及对天主存在的怀疑,好像这是对天主不敬似的,其实不然。追求真理是人的天性,人在遭遇到一些困难或打击的时候自然会寻求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和安慰,面对这些不幸也是人最会怀疑天主是否存在的一个机会。
但是,我们不是在说“为了怀疑而去怀疑”。不能没有了一个确信的基础,就是说,不能什么都怀疑。比如说,一些公认的基本原则,因果律啦,矛盾律啦等等。一旦这些原则再不能成为原则了,也成为怀疑对象了,那么,就没有办法找到真理了。
如果只是将天主视为一个能约束人内心的力量,而不是一位存在的实体,天主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因为能约束人内心的有很多其它的东西。也不是说有一个约束人内心的力量,然后根据这个力量推论出天主是存在的,这个逻辑是错误的。我们相信天主的存在,同时我们也知道人是一个整体,面对存在的天主,不仅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也需要为自己内心所思所虑负责。这也是一个有信仰的和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的区别。

信仰天主并不会消除我们理性上天性的好奇感和探寻真理的精神,应该勇敢的承认自己对信仰或对天主是否存在的怀疑,这个怀疑不是罪,更不是什么不敬或信仰的危机,更好说是一个深化信仰的契机,是一个净化我们理性的时刻。
问题的核心在于:是否我们看过了天主的显现或天主在这个世界的工程就会加深完美对他的信仰,换句话说,我们的信仰坚定与否是否跟看到天主有直接的关系。在圣经中,有很多地方涉及到这个主题,尤其在若望福音中更为明显,若望所强调的“信”绝非一种单纯的表面性认识,而是一种基于生命的共融,是我们去“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否则他不会在我们内。但是这样就够了吗?还不够,这种生命性的接触并不能替代不可见的深度“信仰“。
若望福音第十四章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白,耶稣回答多默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若认识我,也就必然认识我父;现在你们已认识他,并且已经看见他。”这时,斐理伯对他说:“主! 把父显示给我们,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耶稣回答说:“斐理伯! 这么长久的时候,我和你们在一起,而你还不认识我吗?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把父显示给我们呢?你不信我在父内,父在我内吗?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我自己讲的;而是住在我内的父,作他自己的事业。你们要相信我:我在父内,父也在我内;若不然,你们至少该因那些事业而相信。”(参6-11)
耶稣借着答复斐理给他一个根本的教导:事实上斐理所祈求的,早已赏赐给他了,因为和耶稣一起生活,就是瞻仰天主。藉这段谈话若望福音指出耶稣同时代的人的根本错谬:不论是与耶稣为敌的犹太人,或是日日跟随耶稣的门徒,都希望向耶稣要求一个“客观的救援保证”,却不知道耶稣本身就是救援,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在耶稣之外再也没有什么救援了。面对耶稣的唯一正确态度,就是相信他,相信“父在他内,他在父内”,就能在他身上看见天主。
再进一步,耶稣要求我们经过这种触摸和感觉的信仰吗?不可否认,那些与耶稣同时代的人可以在耶稣身上看到父的工程而信仰天主,可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耶稣虽然在他们面前行了这么多的神迹,他们仍然不信他”(十二 37)耶稣也说过:“我是为了判别,才到这世界上来,叫那些看不见的,看得见;叫那些看得见的,反而成为瞎子。”(九 39)
耶稣复活后,显现给不信的多默,对他说:“因为你看见了我,才相信吗?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二十 29)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了,能够看到耶稣,碰触他,与他一同生活,是一种历史性的,这种历史性的现实在历史中只出现了一次,是不可重复的。耶稣没有谴责这种历史上的与他相遇,但是也给了后来的不能以历史的重复而相信他的人一个保证:就是他的“话”。是耶稣保证了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人的真实性,而这“话”在其后的具体历史时刻以圣事性方式临现在那些相信他的人中,就着在礼仪的庆祝,特别是圣体圣事的庆祝中,天主真实的临在在这个世界中。这样,天主的圣言不断的一次又一次的在我们的文化、庆祝、团体、礼仪中“降生”,就是借着“记号”或“标记”来向我们显示他的真实临在。因此,我们现今对天主信仰的体验不仅是内在生命的与主接触,同时也借着外在有形可见的记号完成天人相遇的伟大事实。
如果我们说信仰需要一种看见,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这种“看见”。正如耶稣所说的:“叫那些看不见的,看得见;叫那些看得见的,反而成为瞎子。”这是一种矛盾吗?不是的,在耶稣看来,真正的看见并不是一种肉眼的直观,而是一种内在心灵的皈依,只有透过一种信仰的皈依人才可以“看见”天主在这个世界上的作为。
也许有人会说:我还没有信仰,或者我的信仰还不坚定如果能“看见”天主的做工呢?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不是应该先看见才能坚信吗?
其实,信仰的吊诡就在这里:信仰会给人一种新的眼光。圣奥斯定说的非常好:“主啊!我并不奢想能洞察你的崇高,因为我无法让我的理解力和你的崇高相比拟。但是,我渴望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你的真理,我的心相信并爱着这真理。因为我不是寻求理解以便相信,相反,我是相信以便理解。因为我深信:除非我信仰了,我无法理解。”如果我们套用圣人的话也可以这样说:“除非我们信仰了,便无法“看见”。而“信仰寻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信仰也就寻求“看见”,但正如“理解”不是纯粹“理性”下的理解,“看见”也不是“纯肉眼”的看见,而是经过信仰洗礼的“看见”。

也许有些不好理解了,那我们举一个例子吧,圣方济各的《太阳歌》和《和平工具》是两首非常著名的诗歌,在意大利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看看圣人在《太阳歌》中怎么描绘的:我主,愿祢因万物而受赞颂,尤其是因太阳哥哥,它使白天出现,以它的光照耀我们。它是美丽的,光辉灿烂,并向我们谈及祢,至高的上主。我主,愿祢因水妹妹而受赞颂,它很有用、谦虚、宝贵、和纯洁...... 我主,愿祢因我们的母亲大地而受赞颂,她负载我们,滋养我们,出产许多果实及色彩缤纷的花草...... 在方济各的眼中,造物具有一种宇宙性圣事功能,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在所有的造物身上发现天主的临在,创造不再是死的,而是活的,是天主透过它们在启示给人他的伟大与奇妙。这就是因为方济各的深度信仰,借着信仰的眼睛所看到体悟到的。而这种体悟又不断的加深对造物主的信仰,这就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是存在在天主←→人←→造物三者之间的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因此,天主的存在绝对不应该成为一种“证明”的,天主的存在首先应该是信仰的对象,我们无法去“证明”天主的存在,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他的存在。将天主的存在建立在一种科学的证明或者奇迹异事之上无疑就毁灭了信仰的最基本成分。

NO.97:[认识教会]上帝是公平的吗?「2/18/2008 1:26:49 PM」 [ 邮箱:lucyhelen@sohu.com ] (提问)
Female
rabbity
 
关于“偏向于公平”的问题,我想到以下(或许很幼稚的)推论,不知那些部分是可以接受的?又有哪些错误呢?

因为  上帝是公平的

所以  如果一个人生来就有缺陷,他在“其他方面”就 
      会有所长项
     (在认为这话是对的情况下——)

所以  我们说的“公平”是从宏观角度看的一种概念,
      是综合“各个方面”的平衡

又因为 (这是现实)有些孩子刚出生就生重病,痛苦地
        死去了,按某些观点,天堂会接纳他们
       (在认为这话是对的情况下——)

所以  天堂的接纳(无论是不是根本目的),从一定角
      度完成了这种平衡(否则就不公平了)

所以  前面所谓的“宏观”包括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以及 
      他死后的日子。“今生”只作为一个部分。

所以 “今生”本身不一定是“公平”的。

推论结束。

在这其中,首先让我对自己提出些质疑——我们所谓“公平”,指的是哪方面的公平?同等的生活水平?同等的人权?同等的苦难?同等的恩赐?还是。。。

如果有两个人都有跑步天赋,一个人稍做练习便得了世界冠军;另一个人选择在公司上班,踏踏实实地干了一辈子,却没有更大的成就——天主对他们两个是公平的吗?
两个同样反对天主的人,他们的灵魂同样空虚,但一个人靠权势做了一辈子君王,另一个做了一辈子奴隶——这是公平的吗?
有些地区,比如伊朗,是个伊斯兰教国家,一个伊朗孩子如果了解天主教,本会成为虔敬的信徒,但因为外在原因,他这公平吗?

谢谢!

[天主教在线] 回复:
这种类似的问题出现的很多,也有很多在追问,但是真正能够给与一个满意的答案的并没有,也许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有100%完美的答案,也许我们一生都需要生活在这种不断的寻找之中。对这个问题的答复,我们不拟用推理的方式来证明一些什么,只想海阔天空的写下一些随想,希望能有助您理解这个问题。

突然想到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女孩问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个主持人是个神父,他的栏目主要是回答有关上帝方面的问题。女孩说:“我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我弟弟是个小淘气,我事事都让着他,好东西、好玩具、好衣服都给他。我母亲只是说,你是一个好孩子,还是把好东西给他吃,好玩具给他玩,好衣服给他穿。叔叔这公平吗?好孩子是不是应该得到好衣服、好玩具、好东西?”  
神父也非常困惑,因为好多人问他,为什么上帝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上帝不惩罚坏人?这公平吗?神父也无言以对。女孩的问题更加深了他的困惑。有一次神父去参加一个婚礼,新郎由于紧张,把戒指戴在新娘左手上了。主持人很幽默地说:“左手已经很完美了,还是把它戴在右手上吧。”神父豁然开朗,他在电视中说:“好多人问我为什么上帝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上帝不惩罚坏人?今天我告诉大家,上帝已经使你成为一个好人了,这就是最高的奖赏,上帝已经使他成为坏蛋了就是最坏的惩罚,你还需要上帝奖赏你什么。” 
 
如果上帝已经使你成为一个有同情心、包容心和平常心的人,这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上帝可以给一些人物质、金钱、地位,但不会给他这些宝贵的东西,上帝把他认为最好的东西给了你。 

上帝是公平的,他给富人以好食物,给穷人以好胃口;给大人物以矮小的身躯,给伟岸者以卑微的灵魂;给馥郁的桂花以可怜的形貌,给不芬芳的牡丹以天仙的姿色,让恶人得到诅咒,但用享乐补偿;让善人获得赞美,但用痛苦折磨;让强大者独处,让弱小者群居。给无爪牙者以翅膀,给不能飞翔者已爪牙……

上帝是公平的,他不让任何东西完美,于是,人类才了对完美的渴望。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任何存在的事物从其本身而言都是完美的,不完美的经验是在对比之下才呈现出来的。而判断美的标准又是什么?是匀称?可以那些不匀称的就不美吗?是合乎比例?不是有太多的非比例下的作品同样带有美感吗?是价值吗?一块银元的价值固然不能和一块假银元的价值相比,但假银元的存在价值是由真银元的存在价值界定的吗?或者说,那些大人物们的幸福比我这小人物的幸福要大的多,也充实的多,但是即便我多么微小,多么不足道,我的幸福也不是由那些大人物们的幸福所界定的,也不是可以对比的。为什么去对比呢?难道,我不能以我自己的存在来界定我自己的幸福吗?

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如果按照我们的观念,上帝应该如何做才公平,是要所有的人都出生在同一个阶级或同一个家庭才算公平吗?或者拥有同样的智利或膂力才算公平呢?如果上帝创造的人类都是这样的,一个模子里塑造出来的,到时可能完美又会抱怨上帝简直是单调无聊至极了。其实,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是有着不同完美等级的,每一个事物相对于他自己的本位就是最完美的,这种天性的完美需要后天的不断培育。所以,我们绝对无法去问上帝怎么会把那样的头脑给了霍金却没有给我,而霍金也不能去追问为什么上帝只给了他一个超凡的大脑却没有给他一个健壮的身体。当然,我们更不能拿我们健壮的身体去跟霍金比价值。

小德兰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她说如果在大小不同的杯子里倒满水,倒的不能在盛了,你能说大杯子就一定会比小杯子满足吗?小杯子固然小,可是也无法再盛多于的水,这就是小杯子的满足。

您也可以参考一下另一个类似的问题的答复http://www.ccccn.org/dayi/detail.asp?id=541
NO.96:[认识教会]请问基督教是异端吗?「2/17/2008 6:42:23 PM」 [ ] (提问)
Male
QQ
 
您好:请问基督教是异端吗?我们该怎样看待基督教?

[天主教在线] 回复:
这里您所提及的基督教应该是指基督新教,也就是指誓反教,这是中文翻译的一个问题,在外语中不存在这种误会。外文的基督教(Catholicism)特别是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东正教(Easten Orthodoxy)的统称,而我们国内所指称的“基督教”在外语里实际就是指新教(Protestant churchs)。当初在翻译Protestant的时候可能考虑到誓反这个词太强烈所以使用了一个比较模糊的名词,结果在国内造成了长期以来的混乱。

16世纪,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和英国等地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它产生出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教会。领导人物是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他们建立了新教,在英国又产生了英国国教-圣公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这个时候产生的新教。所以,“基督教”这个名词实在很难界定,它既指天主教、誓反教和东正教的统称,在国内也特指誓反教,而有时也指所有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的教派。

康来昌牧师曾写过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题目是:天主教是异端吗?刊载于基督教论坛报。起码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非常赞同的,他在文章中这样说:“首先,我们在了解天主教时,不要用「某个(或一群)神学家怎么讲的」,也不要用「天主教满街都在拜马利亚」,来下定论。这些可以观察和考虑,但不是最重要的。要了解天主教,或要说它有什么对或不对时,要根据他们的「信理」(Doctrine)、或「信条」(Dogma),就是教宗代表整个天主教身份所发表的正式言论,包括在大会议里的决定。”原文因为是繁体的,我们为了尊重作者对其中的标点符号不做任何更改。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我们在了解基督教新教的时候,也不要只注目于个别的人或某个神学家怎么讲的,甚至哪一个派别怎么主张的,更不能简单一句话说他们反对教宗或教会的外在制度来结论。要了解基督新教,需要从历史社会、政治、思想演变、重要人物、著作以及后期演变综合性的来了解。比如,在新教,巨擘级的人物卡尔巴特,其中一些思想在新教中备受争议,但却在天主教思想界受到欢迎;天主教与信义宗签署了联合声明以后很多其它基督教派认为那是信义宗的堕落与妥协。总之一句话,在这些事情上我们不能轻易的下草率的判断。

轻易而草率的判断会将事实与真理推向完全另外的一个方向,第80届奥斯卡金球奖的剧情类最佳影片《赎罪》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个道理。《赎罪》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应该可以说是相当简单的一个故事:Briony年幼的时候出于嫉妒和无知做了伪证,使Robbie遭受了3年莫名的牢狱之灾,破坏了姐姐Cecilia与Robbie之间的美好爱情,Robbie为了摆脱牢狱之苦而参加了二战,最终在1940年的7月死于败血症,而Cecilia也于1940年的10月悄然离世。两个原本想爱的人却因为一个孩子的过错而永远没能走到一起,二战时咖啡馆中的那次相遇成为了这对有情人永远的记忆。这个错误在Briony的心中留下了非常深的痕迹,她的一生都在为这个错误而赎罪。其实,无论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新教直到今天还在为过去所犯下的错误而“赎罪”,那些纷争与误解成为今日双方愈合的严重障碍。今天的我们,若说没有能力进行一种大公主义的交谈与接触,至少不应该再增加无谓的错误判断,误解或成见了。

从历史的角度下我们可以看的非常清楚,基督新教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天主教会所忽略的那点,而天主教会所坚持的也正是基督新教所欠缺的。有人说,天主教会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所达成的果实,实际上就是400年前马丁路德所要实现的。意思是说,梵二圆满完成了誓反教当初要改革教会的初衷。我们无意去审断里面的对错,只是借着这种说法让大家知道无论是天主教会还是基督新教,在原来彼此对立的情况下已经开始了对合一的认识,到今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大公主义法令》在论及与其它教会团体之间的关系时正式使用了一个以前从未用过的词:“分离的弟兄”。“对于此事,有时双方都不能辞其咎。但现在出生于这些团体并接受其教育而信仰基督的人,不得责以分离之罪,公教会仍以兄弟般的敬爱看待他们。他们既信仰基督并合法领受了洗礼与公教会仍保持着某种不完整的共融。的确,为了他们与公教会之间存在的各种分歧,有的关于教义或教律,有的关于教会的机构,制造不少有损教会圆满共融的阻碍,这些阻碍有时较为严重,大公运动正在努力加以克服。不过,在圣洗内因信仰而成义的人,即与基督结成一体 ,因而应当享有基督徒的名义,理应被公教徒看作主内的弟兄。”(3号)

名词的改变意味着一种思想的根本性改变。这种改变将我们从过去的分裂阴影下解放出来,将我们的目光朝向前面合一的路,而不再过于注视对方的缺点、彼此攻击。康来昌牧师在《天主教是异端吗?》一文中最后结论“天主教不是异端”,但,很遗憾的,我们从洋洋近2万字的文章中竟然没有找到一处谈及大公合一,更没有注目于未来。大公交谈当然不是在回避问题的本质,相反,总是将目光注目于问题本身却往往造成问题难以解决。比如康来昌牧师提到天主教认为圣母是救恩的“共同的拯救者(Co-Redeemer)”,当然,天主教会这样认为也其这样认为的道理,但是在当今合一交谈的大背景中,天主教会认识到这种说法会引起基督新教弟兄们的强烈反感,再加上这种说法并不涉及基督信仰的根本,近几十年来,天主教会正有意识的放弃,或者尽量不提这种说法。这不是意味着这个说法的对错问题,而是在教会的道理的中始终要注意真理等级的问题,一些不涉及基督信仰核心的真理在合一交谈中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种灵活的方法来处理。

为了避免我们的回复过于冗长,我们决定不再继续扩展,让我们来看这个问题的第二部分。
在对待基督新教的问题上,我们建议大家遵循教会的官方训导里指出的各种方法和劝言。其中,重要的几份文件这样阐述双方的关系与合一路途上的注意事项。

《大公主义法令》:1、教会的更新。“教会的革新,对大公主义有显着的重要性。在教会生活的若干领域内,此种革新已正在进行,例如:圣经与礼仪运动、天主圣言和教理问答的讲授、教友的传教、修会生活的新方式、婚姻的灵修、教会对于社会事业的理论和行动,都可视为大公主义未来进展的保证和标帜。”(6号)2、内心的归依。“如果缺少内在的归依,真正的大公主义就徒有其名,而不会成为事实。因为合一的愿望,是从心思的更新、自我的牺牲和爱德的自然流露所滋生而成熟的。”(7号)3、联合祈祷。“此种内心的归依,生活的圣善,再配合上为基督徒合一的公私祈祷,应该视为整个大公主义的灵魂,也可称为精神的大公主义。”(8号)4、彼此认识。“我们应该瞭解分离的弟兄们之心理。为此,我们必须依照真理,并以善意进行研究。有适当准备的公教信友,应将分离的弟兄们的道理、历史、神修生活、礼仪生活、宗教心理和文化等,获得充份的了解。为达成此一目的,双方面的集会,尤其为讨论神学问题的集会最有帮助。在交谈中彼此以同等地位相处,但参加者必须是力能胜任的专门人才,并且在主教的监督下。从这样的交谈中,公教会的真实情况将更清楚的显示出来。同时,分离弟兄们的心意情况也愈能了解,并能将我们的信仰更适当的给他们说明。”(9号)5、大公训练 。“尤其在目前致力于传教工作的公教信友们,也和当地其他基督徒一般,应该了解在传教事业上因大公主义而产生的问题与其后果。”(10号)6、表达信仰的方式。“在大公的交谈中,公教的神学家遵循教会的训示,与分离的弟兄们探讨天主奥义时,应该本着爱好真理及爱德与谦逊的精神进行。在比较教义时,应该记住公教教义内存有一个真理的层次,即所谓等级,因为这些真理与基督信仰的基础有其不同的关连。这样藉着弟兄般的竞争铺出一条大路,以激励大家对于基督不可测度的富源,能有更深切的了解和更清晰的表达。”(11号)7、与分离的弟兄合作。“全体基督徒之间的合作,生动地显示出他们已有的联系,也更明显地揭露出基督为仆人的面目。如此的合作,既然不少的国家业已开始,应该加强和发扬光大,尤其在社会和技术正在开发中的地区,诸如正视人格尊严、推动和平建立、福音原则应用于社会生活、以基督精神发展艺术与科学,或利用种种方法减轻现时代之各种痛苦,例如:饥荒、天灾、文盲、贫困、房荒及财富分配不均等。藉着这样的合作,全体信仰基督的人,能彼此更深切的互相了解与互相尊重,并为基督徒的合一铺路。”(12号)

其它文件尽管多少会有些不同,但是基本出发点都是《大公主义法令》,限于篇幅我们不一一总结,提供给大家链接,如果有时间应该去仔细阅读一下。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愿他们合而为一》通谕http://www.ccccn.org/book/html/47/content.html
大公指南 大公运动原则与规范之应用指南http://www.ccccn.org/book/html/56/4661.html
天主教是异端吗?http://www.ccccn.org/article/other/dial/2008-02-29/1759.html

NO.95:[认识教会]请为我们祈祷「2/17/2008 5:48:34 PM」 [ ] (提问)
Female
心寒
 
主内兄弟姐妹,你们好!我是一名福州教区的教友,我现在觉得我们的教区很混乱,谁看了都心寒,圣母妈妈一定心里在滴血。恳请大家多为我们福州教区祈祷,让福州教区在圣父的指引下早日度过难关!

[天主教在线] 回复:
让我们为此祈祷,希望看到这个留言的教友为此而默念一段天主经。
NO.94:[认识教会]just say thanks「2/15/2008 7:38:06 AM」 [ ] (提问)
Female
flora
 
谢谢你们给我的答复,让几天来寝室难安的我终于放心了不少。
回国后我会尽快找到当地的神父解决这件事情。再次谢谢。
may god in the heaven with you.

[天主教在线] 回复:
真心希望您的问题能有一个完美的结果,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继续问我们。我们很高兴为大家提供这种服务。

NO.93:[认识教会]我该怎么办「2/14/2008 9:01:59 PM」 [ QQ:676765710 ] (提问)
Male
我是甜糖
 
此留言保密,仅管理员及留言者可以浏览。

[天主教在线] 已经回复您,请 输入密码查看
NO.92:[认识教会]平信徒不用念早晚课可以吗「2/14/2008 9:06:55 AM」 [ ] (提问)
Male
mary
 
有些现代的教友主张,不用念早晚课,玫瑰经。代之每天读圣经最好,又可以得大赦。还有因为唱圣歌是双重的祈祷,所以唱圣歌也好,对于这样固执己见的教友该怎样说明呢?因为现代人生活很忙,正和口味。那教友的信仰生活是什么呢,就是学习圣经唱圣歌主日望一台弥撒,

[天主教在线] 回复:
您的问题虽然简单,但是也涉及到了很多层面,并不是单纯念不念早晚课或玫瑰经的问题,也不单单是教友信仰生活的问题。那么,问题是什么呢?

根深的问题就在于:与基督相遇的信仰表达究竟要通过何种途径,如何来维持。换句话说,这一切,无论是念早晚课,还是学习圣经望弥撒,都是一种与天主相遇、交流的方式。再说的清楚一点儿,就是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方式来跟我们信仰深处的主相遇,是一个方法,一个与天主相遇的“场所”。所以,与主相遇是最后的目的,其它都是方法与手段。

普通情况下,我们需要靠这些方法来达到目的,因为我们不是精神体,需要借助一些不完善的方法。但方法终究是方法,不可将方法作为目的,就是说,不能将念经学圣经或望弥撒视为一种目的,好像这就是我们的信仰本质一样。好的方法有助于达到目的,因此,在一个信仰活泼的团体里,尽管是使用很多人都认为过时的祈祷方式,却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很多时候,方法本身并不分什么好坏,而在乎使用的人。

非常情况下,祈祷具有超越的一面,很多时候无需借助任何方式就可直达天主,与天主相契。在此情况下,任何的方式方法都有可能成为阻碍,这种现象在很多基督徒中普遍存在。更有甚者,人与神的碰触在人还未有信仰之前也可能会存在,圣神的风随意向哪里吹,没有人可以阻止,我们怎能否认很多人就是在未信仰之前与神相碰触了然后才有了信仰呢。在此情况下,我们能够说那些祈祷方式就无用了吗?不是的,祈祷方法作为方法而言永远是有价值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日常的祈祷是维持一种某日或某时被神圣充满的喜乐的方法。就像两个恋人,需要不断的在平常生活中用各种方法维持并增进爱情,而不是靠一种偶然的邂逅就可以发展并维持爱情。

回归到我们的主题。如果我们把念早晚课和学习圣经望弥撒视为一种达到与天主相遇的方法,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无所谓孰优孰劣,这不是一种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观点,而是在强调方法的不同适应性与目的性。但是,需要考虑时代、人类意识、团体成熟度等各方面的因素,然后选择更为合适的方法,既要有魄力的大胆改革,就是要革除那些无助于我们与天主相遇的方法,又要谨慎的对待新的方法,不致于流于形式。这也不是一种前怕狼后怕虎的观点,因为基督信仰就是一个整体性的表达,不能过于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另外一个方面。就像肉是好东西,但人总不能顿顿都吃肉,更不能清水煮肉而不加任何其它的佐料。需要综合的使用这些方法,我们决不认为念早晚课与学习圣经是对立的,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人类积极意识不断增加的今天,梵二大公会议的教会也特别强调教友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这个层面而言,学习圣经,歌咏都是一种能积极推动大家热情的一个好的方法。可是,信仰不是一个一时一会的热情,而是一种恒久的习性,这种坚持就表达在每日不断的祈祷上。所以,学习圣经不是目的,而是借着接触天主的圣言将我们引入更深的祈祷中。如果学习圣经是为了获得很多知识我们就本末倒置了;歌咏也是一样,绝对不是任何的歌唱都是双重的祈祷,只有真诚的歌唱才是双重的祈祷。什么是“真诚”呢?它不仅仅指一种诚心,也是一种内在活泼信仰的表达。举例来说,我们如何表达内心的喜悦呢?可以借助与他人谈话,将自己的喜悦告诉他人让人分享,也可以写下来,可以大声的歌唱等等不同的方式。如果,这些方式还不能淋漓酣畅的表达该怎么办呢?用我们古人的话说就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以,人的外部表达应该是一种内在拥有的自然的流露,或者一种信仰,抑或一种价值。

所以,我们提倡能够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因素的祈祷或信仰生活的方法,但是不能够为了方法而方法。总该去深化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因为与天主相接触的途径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祈祷方式。

最后,如果大家愿意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个问题,推荐大家阅读天主教新要理的第四卷,特别是2700到2724条。

NO.91:[认识教会]对于基督教的误解该怎样对待「2/14/2008 8:47:47 AM」 [ ] (提问)
Male
mary
 
在网上或是听到基督教对天主教在信仰等方面的错误言论,非常的气愤,对那些教会的宣读讲者他们误人的言论开始还以他们无知,加以理解,但是,越来越觉得无法容忍,比如对所信仰的神,圣事等。对此只保持静默或被动地说明吗?

[天主教在线] 回复:
不可否认的是确有一些人云亦云的人将一些攻击性的言论大肆转载,其实里面说的什么自己可能都不懂,或根本就没有看过。在宗教宽容趋势下的今天,这些攻击只能让人见了加以讪笑而已,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需要区分这些言论究竟属于哪方面,什么性质。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对待这些问题,比如,如果有人攻击天主教拜圣母,显然,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误解与成见,属于认知不足的问题。但是,对于天主教人士还应该反省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圣母的敬礼是有过还是不及。换句话说,在我们天主教内也需要破除一种迷信,就是过于高举圣母的敬礼或圣母的地位,这在天主教内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一个危险。但是也不能就此否认了圣母的重要性和地位,更不能把圣母贬低为只是耶稣纯人性的母亲,因此而认为所有有关圣母的敬礼都应该摈弃。我们反对这两种极端,因为这会破坏对圣母的真正敬礼。批评的好处就在于它能让你知道天主教会在哪些方面还欠缺,还做的不完善,这是一面镜子,要好好的利用。一个不能接受批评的教会就是一个自以为是的教会,也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和完善。

上面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我们在对待所有的误解或攻击的时候都需要用这些心态去审视,说的对的,我们要虚心接受,误解了的,我们心平气和的说出我们天主教的道理而不强迫别人接受,恶意攻击的,我们一笑了之。如果对方出言不逊我们也那样的话我们岂不也和他们一样了吗?人们接受的是真理,而不是一些误解和带有情绪的攻击性言语。

同时,当我们面对这些攻击的时候,可能不知道如何答复,或者根本就答复不了,所以,这也激励我们多多学习教会的知识,多多认识教会。目前,在大公主义运动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国内的天主教会和基督教会还处在特立腾大公会议时期,还在彼此的纠缠过去的老帐,很少看到一种开放式的交谈和对话。
作为天主教徒,首先需要保持自己绝对不去攻击对方;其次,把我们自己的真理说出来而不强迫对方接受;最后,为大公合一运动祈祷,期望能早日也在我中华大地展开。

NO.90:[认识教会]天主教徒可以在圣公会领圣体和其它圣事吗?「2/14/2008 8:40:55 AM」 [ ] (提问)
Male
mary
 
您好?有的朋友说,天主教徒在特别情况下可以在东正教圣堂里领圣体和圣事,也可以在圣公会教堂里领圣体和圣事中,因为他们也有主教有神父。对此很疑惑?能对这两个事情给与充分的说明吗?谢谢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在新约圣经里圣体的共融(intercommunion)是和教会一体分不开的(格前十16-17),它不只实现教会的一体,并且为这一体的事实作证(弗四4-5所说的“一个身体和一个圣神……一个主,一个信德,一个洗礼”)。1867年大公运动开始时,圣体的共融才成为问题,以后在教会合一的讨论上越来越变成问题的焦点。应该注意的是讨论中的证据,甚至教会官方的声明,并不常具备信理的特征,而是牧灵、或纪律性的。
 
圣体圣事作为人内在生命完整共融的最根本与最后基础,完整的共融,是以圣体圣事为最高圣事性表现,这体现了在基督内大家“一心一意”的本质性共融,因此,在尚未达成各方面的合一之前是无法在圣体圣事中完全共融的。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能够在一起举行圣事、领受主的身体就代表着一种已经实现了的有形可见的完整共融。圣事是合一的标记和恩宠的泉源。为表达合一,既不能伪装,故此在未完全实现合一之前,便禁止互领圣事;但为获得圣宠,在必要时,互领圣事是情有可原的。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愿他们合而为一》通谕中这样说:在这个迈向合一的勇敢旅途中,信仰的透明性和慎重都要求我们要避免虚伪的妥协主义和对教会规律的淡漠。 相反的,同样的透明性和慎重也要求我们拒绝敷衍了事的合一,甚至是一种偏见的对立,或是一种倾向以悲观的角度看待一切的失败主义。要坚持这种对合一的看法,就是要考虑所有启示真理的需求,并不是要在大公主义运动上踩煞车。相反的,它意谓着要防止浮面式地解决问题,导致不稳定和不坚固的后果。尊重真理的义务是绝对的,难道这不正是福音的法律吗?(79号)

具体分析如下:
一、天主教会的立场。天主教在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为自己的立场奠定了基础,在圣体的共融上,对东正教会采取相当宽大的政策(东方公教会法令 27),而对改革宗(参 273)的各教会却不如此:“他们因为没有圣秩圣事,因而没有正确并完整地保存圣体奥迹的本质,但他们在圣餐中纪念主的死亡和复活时,他们承认共融于基督的生命”(大公主义法令 22)。教会法典844条对此有所规定:1项-天主教圣职人只能对天主教信徒,合法地施行圣事;同样天主教信徒,只能由天主教圣职人合法地领受圣事,但本条的2、3、4项,和861条2项的规定不在此限(861条2项:如果洗礼的职权施行人不在或被阻,传道员或其它由教区教长授权负责此职务的人,均可合法地施行洗礼;而且在紧急时,任何有正确意向的人皆可施行。人灵的牧人,尤其堂区主任应尽力教导信友们施行洗礼的正当方式)。
2项-如有需要,或真实神益的要求,只要能避免错误和信仰无差别论的危险,天主教徒在实际或难以找到天主教圣职人的情形下,许可由非天主教的圣职人,领受忏悔,圣体,和病人傅油圣事,但上述圣事须在该教会内有效。
3项-尚未完全和天主教会共融的东方教会人士,如果自动请求,且亦有相称的准备,天主教圣职人可合法地为之施行忏悔、圣体、和病人傅油圣事;此项规定亦适用于其它教会的人士,但该教会对圣事的态度,须依圣座的判断,一如上述东方教会人士的情况相同。
4项-如遇死亡危险时,或依教区主教或主教团的判断,认为有其它迫切要求,天主教圣职人,亦得为和天主教尚未完全共融的基督徒,当其自动请求,且亦无法找到其所属团体的圣职人时,为之施行上述的圣事,但须对圣事表示与天主教有同一的信仰,并有适当的准备。
5项-有关上述2、3和4项的情形,教区主教或主教团,除非与有关非天主教会的至少地方主管商议后,切勿颁布一般性法则。

二、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圣事共融原则。东正教会不仅在信理上,连在圣事及圣统上也与天主教十分接近,只在教宗首席权上有歧见,由于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都承认基督真真实实的临走的圣体中,而又都认为圣体是体现在基督内完全合一的事实,是共融的高峰,因此,为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而言,圣事的共融已经不是方法,而是最终的合一现实。根据东方公教会法令所讲述的原则:
26神圣事物的共享,如果损及教会的合一,或者故意附和谬论,或在信仰上有误入歧途,或有恶表及宗教中立主义的危险,是天主诫命所禁止的。但是,牧灵经验告诉我们,对东方弟兄们而言,可以且应该考虑每个人的不同环境,其中不仅不损及教会的合一,也没有应避免的危险,而且为救灵魂及人们的神益是追切的需要。所以公教会按照时、地、人的环境,曾经多次采取了,且仍在采取缓和的办法,藉参与圣事及其他圣礼与神圣事物,给所有的人提供得救的方法和基督徒彼此相爱的见证。准此,本届神圣公会议为避免因主张严厉而妨碍他人得救,并为与我们分离的东方教会促进合一,规特定下列办法。  
27在上述原则下,善意地与公教分离的东方信友,如果自动请求,并准备妥善者,可为之施行告解、圣体、病人传油圣事;而且,连公教信友,如有需要或有真正神益的策动,事实上又不可能,或者难以接近公教司铎,也可以向非公教的司铎请领同样圣事,只要在这些非天主教会内保存的圣事是有效的。  
28同样,在上述原则下,有正当的理由,公教徒与东方的分离弟兄之门,可以互相共享圣礼、神圣事务及处所。  
29这项与东方分离教会的弟兄们共享神圣事物的缓和办法,交由地方教会首长监督,让他们彼此协议,并于必要时,听取分离教会首长的意见,制订适当有效的规则,以管理基督徒之间的交往。
我们综述如下:
1) 在谨慎避免各种危险之后,天主教会与东正教会可以为了牧灵上的理由和需要而有圣事上的共融;
2) 此项圣事共融属于牧灵性质;
3) 今后的方向朝向宽松的实际牧灵发展;
4) 此缓解办法应在地方教会当局的监督下进行。
缓和纪律的基础所考虑的有下列各点:
1)圣事的有效性;
2)善意与准备;
3)永远得救的需要;
4)没有本礼的司铎;
5)没有应避免的危险,也没有附和谬论的危险。
需要补充一点,此项牧灵性的圣事共融是在双方的教友,或教友与神职人员之间展开的,至于天主教会与东正教会的神职人员共祭的问题,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教会官方的权威文件,等我们找到之后,或者咨询过专家之后再修改这里的补充。依我们的理解,双方神职人员的圣事共融尚未被教会当局认可。

三、天主教会与其它教派之间的圣事共融问题。
不是所有教派的教导都主张基督真实的临在于圣体圣事中,比如有些新教教派的主张视圣体圣事纯为“纪念”,属于一种“圣餐”,那么,这种主张也就不涉及到什么圣事共融的问题,将“圣餐”作为一个到达合一的方法或途径,便容许互领圣餐。

基督新教在共融问题上有两种趋势,加尔文派的教会认为所有的基督徒在最深的层次都是合一的。但这个合一是精神上的和看不见的。为达到各教会的共融,只须将这已存的、不可毁的,但尚看不出的合一明朗化。至于道理上的差别,教会的不同组织,都不直接影响教会的这个深度合一。 

另一些基督教派,像路德会及圣公会,却把信理上的不同,教会结构上的基本差别,如圣统和圣事,看做共融的一些障碍。换言之,教会可见的一面也是它本质的基本构成因素。
1972年6月1日基督徒合一秘书处公布了一个文件《许可基督教信徒在天主教内领圣体》,一方面文件坚持圣事共融的基本原则,这样说“不论我们采取任何牧灵步骤,不能破坏教会奥迹及圣体奥迹彼此间的密切关系。就其本质来说,举行圣体圣事表示宣称信德及教会间共融的最高峰。这种原则不应使之晦暗下去,而是要形成为我们在这方面的指南”。另一方面又列举了一些特殊情况,“假设在特殊情况之下,许可以下基督徒在天主教内领圣体,即(1)他们对圣体圣事与天主教教义相符者,(2)感觉在精神方面严重地需要圣体的支持,而且在长时期内不能到自己教会的神职前去,(3)他自动要求领圣体。在以上各种情况之下并未破坏上述的原则。不过须要有相当的准备,及度着相称于基督徒的生活。所谓精神需要应符合前面第三号b及c条所说的意义,即需要增强精神生活,需要在教会及其团结的奥迹方面更深的瞭解。”详细的原文请参阅这里http://www.ccccn.org/book/html/56/7940.html
梵蒂冈的《罗马观察报》在1999年3月25日发表文章,表示天主教会与信义会虽然早前就成义问题达成联合声明,但出于教义分歧,双方仍未能分享圣体圣事。

具体到您的标题,我们谈谈与圣公会的圣事共融问题,英国圣公会主教最近曾表示,天主教会禁止其信徒到非天主教会领受圣体圣事,是“令人伤痛与没有帮助”的。圣公会凯特主教(J.Hind)表示,只要天主教徒良心容许,他们是可以领受圣公会的圣体的。英国天主教会墨菲-奥康纳枢机(C.Murphy-O'Conner)响应说,强调圣体圣事是教会生活的核心时,亦要明白(双方)分歧仍未解决。“这些分歧包括教会成员、教会权力、圣公会教制以及其它有关分享圣事的范畴。”奥康纳枢机说:“在我们坦率诚恳的朋谊中,这标记让我们反省到我们的分歧,让我们最终能走到完全共融。”

最后,我们还需要谈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圣体属于一个合一的记号,还是一个达到合一的工具问题,房志荣神父这样论述说:“神学家们须不断在圣体的两面找到平衡,即圣体一方面是已经存在的共融之象征,另一方面也是达到更圆满共融的力量。在这寻找的过程中,圣体的共融也就在神学及实际生活的发展下逐步扩大其空间。然后还须得到教会纪律的批准,这纪律也该常保持弹性。普世教协(WCC,参 534)的信仰与教制委员会所出的利玛文献(Lima Document, 1982)非常谨慎地表达了这一愿望:‘我们彼此间的了解既已大幅增加,一如在此声明中所显露出来的,那么有些教会未尝不可获准,在圣体的共融上彼此更加放宽,使得基督的分裂子民围着主的桌子恢复可见的合一的那个日子早些来临’(利玛文献,论圣体33号)。”


NO.89:[认识教会]我已经成为天主教徒了吗?「2/12/2008 8:34:07 PM」 [ QQ:504352098 ] (提问)
Female
小雨
 
我是几年前和朋友去教堂听圣经,大约去过5次,我记不得当时是教堂有什么活动,有好多教友在前面排成一队由神父在教友的头上洒圣水画十字,当时我只回答一句阿门,我是被朋友硬拉上去的一点思想准备没有后来告诉我这就是领洗是天主教徒了,我真的很茫然不知道是否真的是一位天主教徒了呢?因为工作的关系以后没有去过教堂,现在的单位就在基督教堂的附近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去可以成为真正的基督教徒吗?请指教谢谢!

[天主教在线] 回复:
根据惯常的经验来判断,您所接受并非属于洗礼。原因有二:
第一、 天主教会在对待慕道一事上惯常性的比较谨慎,一般都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时期,最后经过一个考核,本堂神父同意以后方可正式领洗。
第二、 天主教会的洗礼是一个非常隆重的圣事,圣洗称为入门圣事,就是说借着这个圣事接受洗礼的人就跨进了教会的大门,成为教会的一份子。这是一个人的重生,就是真正的消除了所有的罪恶,成为天主的义子义女。教会基于这件圣事的重要,往往选择在较重大的节日举行,在领洗之前也要有很多准备,比如选定一位代父或代母,就是在以后的时日中经常在灵性的成长中给予帮助的人。
根据您提供的这些信息,我们认为是一种洒圣水的圣仪,或者是一种比较特别的仪式,但不属于圣洗。不过,您并没有清楚说明您去的教堂是基督教的教堂还是天主教的教堂,我们对基督教的洗礼方式了解的不是很多,也有可能会存在那种为了发展人数而仓促给人受洗的情况。
我们建议您先仔细询问一下当时的见证人,多问几个人。当然也可以找当时的神父问问,因为正常情况下圣洗结束以后都会将一些基本信息记录在圣洗簿上的。如果您去的是一座正规的教堂的话,这些程序是不应该缺少的。

NO.88:[认识教会]我想听圣经「2/12/2008 12:23:23 PM」 [ ] (提问)
Male
zhu
 
佳播您好:我要向你打听一下,哪里有讲圣经,讲了通俗易懂,讲了和于丹讲<论语>一样,讲得通俗易懂,我是上海的靠近徐家湾,我想听圣经。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如何将比《论语》更早的《圣经》用现代人能听懂能理解的方式讲出来是要理讲授员,特别是讲授圣经的人不断去锻炼自己,不断去在教会的训导内寻找新的诠释方法的工作,因为圣经不只是为了古代的人,也是为了我们这些现代的人。当然,不是所有的讲解圣经的人都会掌握根深的圣经知识和系统的解经方法,然后在新的方式下诠释出来,就像全中国能像于丹那样讲《论语》,像易中天那样品《三国》的人并不多。所以这样的工作适于教会内一个固定的团体或者比较专业的人士制作出一些能适合大众的圣经课程或讲授。把圣经讲的过于神秘和艰深,或讲不出什么东西可能会失去很多的聆听者。

可是,圣经是非常独特的,他既不同于《论语》也不同于《三国》,既不是教导,也不是小说故事。从本质上来说,是形成文字的天主的话。是天主对我们说的话,不只是给那些古代的人说的。所以,圣经的话是活的,更好说基督徒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对圣经的诠释,而不是根据圣经所出来的教导。圣经离开了教会团体的生活就有可能被视为小说或科研对象,甚至还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密码”。我们的误区就说很多时候将圣经视为一部书,而没有意识到圣经其实就是在基督徒每日生活中的动态性诠释。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圣经中每一部书都是一个时代中某个团体对信仰生活的反省和诠释,是一种信仰的表达。无论创世纪还是出谷记,玛窦福音还是保禄的书信,都是对已经存在的信仰生活的一种诠释。

那么,在我们鼓励大家用一种浅显易懂的方法将圣经讲授出来的同时,一定要避免出现一种危险,就是将圣经等同于文学著作而不是信仰生活。团体中的信仰生活比那种吸引人的讲授更符合圣经的精神和圣经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的本意。

最后,我们希望大家能正确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好的方法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

上海的教会最近几十年来发展的很快,而且在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经验,找一个能学习圣经的地方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厌其烦的再次提醒,圣经是一种生活。

NO.87:[认识教会]我只想保护自己而信奉天主教可以吗?「2/9/2008 8:21:56 PM」 [ ] (提问)
Female
哈哈
 
    我之所以想信天主教是因为我想保护自己,因为我听说天主教在婚前不可以有性行为,对吧?那我想问下我是女生,那男人信的话也是要遵守这有一条,对不?我的思想是属于那种保守的,我怕以后交男友后被别人碰,我希望我到结婚后把我唯一珍贵的东西送给我的丈夫,我不希望我不纯洁,其实男生我是不在乎的,可如何保护自己,我很苦恼,因此我希望信奉这个天主教可以让我有个借口,那我不想去教会,我家里没人信这个,我还是学生也没时间去,也不知道教会在哪,只是心里认为我是一个信奉这个宗教的人,那我可以对别人说我是天主教教徒吗?这样算是一个教徒吗?我现在开始有带十字架项链,我觉得那个满好看的,而且耳环我也有,我不排斥这个东西,而且觉得很漂亮很喜欢,我可以以后结婚了就不信它吗?或者说可以随时都可以从中解脱出来吗?如果没什么变故的话我想不会出来的,还有以前信佛的可以来信这个教吗?我信什么都没有仪式成真正的教徒的,应该没关系吧!我对天主教不太了解,也会慢慢去主动了解他的,我算一个诚心的教徒吗?主能接受我吗?我觉得这个教满适合我的,再说我不骂人,很少说脏字的!但是环境的限制,家里没人信天主,所以我才这么晚发现有这样一个适合我崇敬的教,我现在20,信它不晚吧?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在回答完上一个问题后仔细看了您的问题,一时找不到好的回答方法,毕竟您还不是天主教徒,而且这个问题也挺怪的。
晚上下去吃饭,饭桌上有汤,旁边放着勺子和叉子,心里想着这个问题吃饭也就分心了,随手拿起叉子当勺子来喝汤,喝了好几次也没有发觉是在用叉子喝汤。等到发觉了就突然想到了回复您的方法。
就譬如喝汤吧,人饿了就会吃饭喝汤,这就是人吃饭的近目的:充饥。不论怎么样,能把饭弄到肚子里就算达到目的了,不饿了就行。但是,如果是有饼,总不能不经过咀嚼就整个的吞下去,吞下去固然能填饱肚子但对消化不好。如果要喝汤呢,或者端着碗喝或者用汤勺喝,这是常规方法,如果用叉子来喝汤呢,属于非常规方法,只要有时间还是可以把汤喝完的,但,也许等你把汤喝完了就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
好了,现在来看您的问题,我们就把信仰比作要吃的饭,人不吃饭就会饥饿,人没有灵性的食粮也会精神贫乏,缺乏一个价值观念。为什么天主教徒中绝大大部分人都拒绝婚前性行为呢,是因为他们经过漫长的精神教育,已经有了一个贞节的价值观念。若要获得这个价值观念有很多的方法,在教会里可以借着团体生活,灵性训练,祈祷生活,圣书阅读等等来获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常途径。但是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同样可以获得天主教性灵上的富裕,可以借着研究,借着咨询、访问等等的方式来多少领略一点,这种方法就好比是前面提到的用叉子喝汤。这种方法固然能多少领略到一点,但是真正的精髓和内容却是无法获得的。
看来老天真的在帮我们回复这个问题啊,不知道怎么那么巧在餐桌旁边的一个架子上放着一本摄影集,是杨延康拍的有关陕西乡村天主教的一些照片展,装帧很精美,照片都是黑白的。因为在2月7号的时候我们添加了一篇有关杨延康的文章,所以就有了特别的注意。一页一页的仔细看了这些摄影,感觉拍的非常的细腻喝深刻。
为什么要在这个问题里提到一本摄影集呢?是因为这个摄影者非常的特别。杨延康一开始跟您一样,没有信仰,但是他对拍摄信仰题材的东西产生了兴趣,他就想用自己的镜头拍摄下人们信仰生活的各种状态。作为任何一个摄影爱好者来说都不会成为问题,因为教会也没有禁止过无信仰的人对自己的信仰生活拍照。下面,我们引述那篇文章里的一些原话来看看他后来发生了什么。整个文章可以从这里阅读的到http://www.ccccn.org/article/other/wenzh/qt/2008-02-07/1728.html

一开始,他采取的是一种“望教”的姿态,也就是以一种外部观察者的身份,捕捉天主教徒们的一举一动。但他渐渐发现,很难捕捉到教徒们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他对观察者的“外部”定位本身也起了怀疑。“如果我顽固地维护那种所谓‘批判’的意识,就会对拍摄对象采取一种猎奇的,甚至嘲讽的心态,刻意地去寻找他们身上那些矛盾的、不合时宜的,甚至所谓‘愚昧’的东西”,杨延康说:“但这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我想要拍出他们的真情他们的心灵。”于是,杨延康在1997年受洗,成为他拍摄对象中的一员,此举让这位摄影家完成一个根本的转变,把影像从视觉层面转换到了信仰层面。
2002年,杨延康十年磨一剑的“陕西乡村天主教”在京展出,轰动全国。评论指出,杨延康的作品体现出“对真相的深刻尊敬和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积极诠释的创作欲望”,其工作已经超出摄影本身,而成为有社会史学价值的图像文本。
2003年1月,杨延康去了甘肃的拉卜楞寺。就在那座寺院,杨延康皈依了藏区佛教,开始“藏传佛教”的主题拍摄,这一次,他依然打算花10年的时间。一会儿接受天主教受洗,一会儿又信仰藏传佛教,许多人质疑杨延康的宗教态度。有人批评说,他的信仰完全处于功利目的,为了拍某个教,就去“信”某个教。杨延康对此不置可否,在他看来,宗教没有太多的框框和壁垒,关键在于内心的虔诚,在于你是否真的信仰,在于你是否能从信仰中得到信念、信心,以及随之而来的幸福。他还告诉记者一个小故事。一年春节,两位陕北的天主教神父到深圳去找他。正巧,一位藏区的活佛也借住在他家中。四人共处一室,其乐融融。他们一起畅谈宗教,惺惺相惜。不过杨延康也坦言,说到底,他最信仰的,也许是“影像教”。

我们在这里不去讨论他的信仰问题,而是着重去看其中的一点,就是若想真正汲取到一个教派的精华的东西,一定需要有一个灵性上的皈依。也就是说,宗教给人的不只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也是一套活生生的生活价值观。信仰的眼睛会让人领悟的更多,这是在没有信仰的时候所无法体会的。我们经常认为有一句话是矛盾的,这句话就是“信仰为了理解”,因为在我们的意识中,我如果还没有理解怎么会有信仰呢?应该是先理解了再信仰啊。其实,真正的吊诡也就在这里。了解教会的人多的是,没有信仰的人获得教会认可的神学博士的人也有的是,他们拥有足以教导人的教会知识,但是却没有信仰。所以,有无信仰与理解多少并不是成正比的。可是,一个真正沉浸到信仰中的人就会发现在信仰之外无法发现的东西。

我们不想再过多的说很多大道理,再回到一开始,我们真的希望您哪天体验一下用叉子喝汤的感觉,在喝的时候想想我们说的是对还是错。
页次:82/88页 每页15条 总计1316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分页:76页 77页 78页 79页 80页 81页 82页 83页 84页 85页 86页 87页 88页

© 版权所无,欢迎转载。Copyleft 2003.天主教在线 【佳播工作室】
咨询Email:chinacath.org#gmail.com
本答疑系统属于天主教在线,本站许可大家在任何地方使用我们提供的答案,唯在对答案做任何修改时,请事前通知我们。

 
  教义教规 圣经疑难 婚姻家庭 伦理问题 生活问题 其它问题 教堂查询
天主教是否拜偶像 如何加入天主教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区别 基督教还是天主教
怎样理解三位一体 基督教提出的几个问题 玛利亚的地位 教友能给已故亲友烧香吗
有关创造的几个问题 圣经中血腥情节描写 基督教与天主教诠释圣经 《圣经密码》可信吗
天主教徒与外教人结婚 如何对待同性恋问题 婚姻问题集锦 II III IV 婚前性行为的问题
从教律看婚姻 道德两难的疑问 为何天主准许恶在世上 手淫是一种罪吗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力 星期五可以吃肉吗 早恋在天主教是犯罪吗 圣神同祷会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