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站主页 在线答疑 答疑旧版
  【系统公告:
1、为了他人的阅读方便,请选择问题相应的栏目并拟好问题的标题。
2、提问时选择保密留言而没有设置密码的问题将被直接删除,不予回复。
3、为了确保回复的质量,我们可能会迟延几天回复您。

分类查看:[全部问题 认识教会 教规教义 圣经问题 伦理问题 婚姻家庭 其他问题]

标题关键字

NO.8876:[教规教义]基督的死为何能使我们的罪得以赦免?「6/8/2022 12:16:40 AM」 [ ] (提问)
Male
wallflower
 
教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这个神学问题有三大类的解答。

观点一:ransom theory

耶稣基督是作为赎价牺牲而死,赎价要么支付给撒旦(最主流的观点),因为亚当在堕落时将人类出卖给了撒旦,而基督是死亡的赎价;赎价要么支付给圣父,依据是【罗马书3:25】,ἱλαστήριον(hilastērion)可作“神向罪息怒之处”(place of satisfaction)。一般译为“施恩座”,也就是约柜(ark)的盖,旧约时代在赎罪日(day of atonement),祭司把祭物的血洒在施恩座上来平息天主对以前所犯罪孽的忿怒,保禄的比喻表明耶稣的血(死)是我们罪的救赎,恢复我们与天主的盟约。

支持这种观点的有亚历山大的奥利金(origen of alexandria)、尼撒的额我略(gregory of nyssa)、 亚历山大的亚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耶路撒冷的济利禄(cyril of jerusalem)、奥古斯丁。

比如奥古斯丁就这样写到【the redeemer came and the deceiver was overcome. what did our redeemer do to our captor? in payment for us he set the trap, his cross, with his blood for bait. he [satan] could indeed shed that blood; but he deserved not to drink it. by shedding the blood of one who was not his debtor, he was forced to release his debtors — doctrine of the atonement, catholic encyclopedia】

【马尔谷福音10:45】、【弟茂德前书2:5-6】有时也被引用,用来支撑这个观点。

观点二:satisfaction theory

这种观点被12世纪的坎特伯雷的安瑟莫(anselm of canterbury)提出,因为人人亏缺了天主的荣耀,人必须为所犯的罪,付上相当的代价,而如果人们自己付出代价,结局就是死。但耶稣基督为所有人而死,基督的死满足了罪所应得的惩罚,满足了天主的公义和荣耀,同时基督徒也不必为罪而死。这里的satisfaction意味着恢复原状、修复。

之后这种观点被广泛接受,最著名的就是托马斯·阿奎那。

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约翰·卫斯理等教改家也接受了这个观点,并发展出【刑罚替代理论】:耶稣基督的死是为了满足天主对人类罪孽的愤怒。耶稣代替罪人(替代)受到惩罚(刑罚),以满足天主的公义。

也因此,目前除了持东正教神学立场以外的教会,这种观点是最主流的。

观点三:recapitulation theory

耶稣基督的来和死首先是一种道德影响,是为了给人类带来积极的改变。基督的死被理解为改革社会的催化剂,激励基督徒借助圣神效法他的榜样,过上圣洁的生活。

最早系统阐述这种观点的是爱任纽、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并发展了基督徒的神圣化理论:除了罪以外,基督向人们分享了他的所有经历,也包括死亡与复活在内,为了我们与天主融为一体,并分享他的nature,也能够从死里复活。

因此耶稣基督作为神人,他的来和死对基督徒而言,意味着一种神圣化的人生方向,那就是藉圣子上升到圣父,实现与天主的共融。

神使自己成为人,为要使人成为神。 — 爱任纽

【希伯来书2:17-18】有时被引用,用来支撑这个观点。额我略·纳齐安(gregory of nazianzus)、守信者马克西姆(maximus the confessor)也持有这种观点。亚历山大的亚他那修和奥古斯丁同时持有观点一和观点三,认为两者并不矛盾。

[天主教在线] 回复:
耶稣是在犹太环境下成长的,也受到犹太教的熏陶,并履行了律法的规定以完成全义。基督宗教之所以是一个新的宗教,而不是犹太教的延续或翻版,就在于基督带来的新意。精神取代了律法,基督本身取代了旧约的祭献,洗礼取代的割损礼,主日取代了安息日……
理解耶稣和保禄的话语,都必须要放置在这个前提下,一方面,他们要用时代的语言做听众可以理解的表述,另一方面,整个的信仰意识在不断地的进化。教父时代有他们对救恩观的理解,我们这个时代自当也有当下的神学理解。如果我们仅仅把思想局限到神学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点,或某一点争论,我们就永远看不到基督信仰的全貌,在这些争论和矛盾中失去我们现代人对信仰最本质的认知。
教父们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提供给人一个满意的解答,甚至把人带入了极其危险的字面意义解释层面,这已经与耶稣所带来的“革命”愈行愈远了。我们目前尚不能提供一个现代神学对救恩论的满意解释,但时代问题和由此带来的神学反思,是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应该优先考虑的。
在众多的解释中,我们把现代神学家比较综述性的理解呈现给大家,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狭隘的字面和经院主义理解方式中解脱出来,希望借助这种新的理解途径,加上个人的参悟,能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更为全面而深入的体认。我们认为,《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中“救恩”词条的解释可以表达我们上述的观点,但遗憾的是,我们无法要求更多,换句话说,这个词条的解释并未给我们提供一个完备的答案,比如对“基督的死为何能使我们的罪得以赦免?”的回答。

救恩
SALVATION
    今天的救恩神学需要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类团体遭遇的危机是前所未有的。这个危机的一面是,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对地球的开发和滥用正对其他生物以及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支撑体系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危机的另一面与地球资源分配的不公有关。人类中的一小部分控制并使用着大部分财富,而其他人则在忍受贫困煎熬。贸易和国际债务体系加强并维持了这种不平等。我们当前处境的第三个相关的方面是女性对父权制压迫的意识、旨在解放男人和女人的运动。这场运动为这个星球上的生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当今天的基督徒问及救恩的意义时,他们面对的是古代的最基本的问题一一关于罪和宽恕。无辜者的受苦、死亡和死亡后的生命,他们是谁的人生意义以及他们在天主面前如何行事的意义。但他们也会问:耶稣基督之内的救恩与生态危机、国际上的非正义、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有什么关联?

    纳匝肋人耶稣内的天主的救恩
    以色列救恩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是天主把犹太人从埃及拯救出来并在西乃山( Mount Sinai )上与他们建立盟约。这不仅是一个宗教事件,也是一个政治事件。它既包括了天主解放的行动,也包含了人类的参与。以色列的天主是救世者和拯救者,是一个在历史中行动的天主,体验了这位天主的救赎行动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未来从天主而来的救恩的新承诺。
    福音讲述了一个生于该团体中的孩子的故事,他的名字叫耶稣,意思是“天主拯救”(玛1:21;宗4:12 )。路加福音中,玛利亚的心神欢跃于天主她的“救主”(1:47) ,匝加利亚( Zechariah )因为救恩的来临而赞颂天主(1:69,71,77 )。天使报告“救世者,他就是主默西亚”的诞生(2:11 )。西默盎(Simeon )双臂抱着那婴儿,他宣告说,他的双眼看见了天主的救援( 2:30 )。
    耶稣传教时不断见证天主就是救主,特别是他在宣讲天主国以及因为天主国的来临他的所行时。在耶稣的言行中,天主的救恩、已经被体验到:病者被治愈(谷3:4;5:23,28;6:56),罪过得到宽恕(路7: 50; 19: 9),宗徒被救(玛8:25; 14:30 )。在对观福音( Synoptic Gospels )有关治愈的故事中,“救”和“救恩”提到了18 次,常用的语句有“你的信德救了你”(谷5:34;10:52 ;路17:19 )。
    耶稣治愈人,这非常清楚地说明,救恩所指的不仅是严格的宗教方面的生活,也包括把人、人性完整的所有方面从压迫和奴役中解救出来。当耶稣与弃民和罪人一起吃饭时,当他召唤加里肋亚( Galilee )的农夫成为宗徒时,当他挑战宗教和社会中的排他主义、控制和自以为义并以爱将之取代时,当他在自己具有极度包容性的门徒团体中与那些男男女女在一起时,天主救恩的来临就已经呈现和彰显出来了。
    在耶稣人性的、有限的行动中,他“巡行各处,施恩行善”(宗10:38 ),天主最后的救恩已经部分地显露。不过,最后的救恩还没有来临,它只会由天主之子,在天主的时刻来临(谷13: 32 )。
    耶稣关于忠于天主和爱邻人的宣讲导致了他忠于天主并为了他人的死亡。耶稣的死说明,他积极地活出了自己“为了他人”的承诺。他的死亡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彻底的失败,好像是被天主抛弃。但是,门徒们却与从死中复活的耶稣有了充满喜乐的、解救性的相遇。他们的生活也由此转变了。在与耶稣的相遇中,他们体验到了天主为耶稣所做的见证。他们相信在耶稣的生命、死亡和复活中,天主的救恩无可逆转地掌管了我们的世界。
    或许,耶稣传教过程中门徒唯一不明白的一点——天主的救恩如何突然闯入我们的世界——现在变得再清晰不过了。由于他的复活,耶稣的身份得以明晰地确认——他就是从天主而来的我们的救恩。

    早期基督徒的救恩神学
    在复活中,并经由复活,耶稣的门徒清楚地看到:在他内,在他的生活和死亡以及显扬中,神圣的爱已经倾注在我们人类历史的破碎之中,为其带来恩宠和宽恕、治愈和解救。他们在他内找到了天主临在的彻底的新体验,把男人和女人从罪咎和失败中,从自我满足、焦虑和孤独中解放出来,将他们引向充满怜悯、爱和包容的团体。在失败面前,希望敞开了大门,死亡不再是最终的了断。
    这种体验之大是任何一种神学不能涵盖的。门徒们用了很多意象和比喻,试图表达天主在基督内做了什么。其中很多是直接从门徒们的犹太传统中提取的,如《依撒意亚》( Isaiah ) 第四十章至第五十五章中受难指仆人的形象。还有一些是受当时希腊文化影响的。正如约瑟夫·菲次迈耶(Joseph F山myer)指出的,单单在保禄的书信中,我们就能找到十种不同的意象来描述基督事件的效果:成义、救恩、和好、赎罪、救援、自由、圣化、转变、新创造和颂扬。每个意象所表达的都代表着保禄对基督理解的某个方面。没有哪一个意象是足够的。
    这些意象中只有三个能在此探究。
    “成义”( dikαiosis ) 对保禄来说是一个关键的神学概念。这个基本的意象是从法庭中得来的,表达的意思是法官在法庭前宣告无罪和洗冤。保禄特别在盟约的背景中建立他的犹太传统。在这个传统中,成义和正义可以描述天主与天主子民间的正确关系。当保禄说基督让我们成义时,他的意思是,除了遵守梅瑟的法律外,因为天主在基督内的作为,我们可以站在天主台前被洗清罪名并获得自由。这种成义是由恩宠而来的,是天主白白送给的礼物,是通过信德得到的。(罗3:21-26;迦2:16-21)
    “救恩” ( sotoriα )一词的基本意象是从任何一种伤害中拯救出来。在犹太教中,该词用来形容天主对以色列的救援。在希腊文化中,它被用来形容神圣的或者是人类的拯救者。对于保禄来说,我们通过基督的十字架得救(格前1:18,21;15:2;格后2:15) ,但救恩还有一个未来的层面,直到我们分享了复活生命的圆满后才能得以完成(得前2:16;5:8-9 ;格前3:15;5:5;罗5:9-10;8:24)。
    “救赎”( αpolytrosis ) 的原始意思是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回。这里面隐含着以色列人把天主当作赎回者的信仰。所谓赎回者,意思是把遭奴役或遭俘虏的亲属买回来的家庭成员(出6:6-8 )。当保禄使用救赎的词语时,他指的是,通过基督的死亡和复活,天主把我们从罪和邪恶手中赎回,把我们领进一个全新的关系中(格前1:30;罗3:24 )。他从来没有从字面意义上来使用这个比喻,因此他没有特别指明债是付给谁的。救赎还有肉身层面的意思,因为我们等待着“我们肉身的救赎”。它还有一个宇宙层面的意思,因为整个受造之物等待着被从捆绑中解放(罗8:19-23)。
    以上每一种关于救恩的神学概念都是从生活的不同方面提取的比喻,为的是表达那最终元法用语言表达的意思。早期教会中有关救恩的比喻和神学的多样性见证了人们对天主在耶稣内的救援行动的生动体验。
    在教父时代,这种生动性继续存在,而且还有关于基督救赎工程的生动评价和辩论。里昂的圣依肋内(St. Irenaeus 115-200)从宇宙的层面上看待救恩,认为救恩是万物在基督内的复原,这是依照《厄弗所书》第十章第10节中的“总归于基督元首”而来的。圣亚大纳修(St. Athanasius 295-373)是神化神学的著名代表:圣言成为真人,所以人类可以通过恩宠和立嗣而成圣。
    在教父时代,一些人理解救赎概念时过于字面化,因此谈及耶稣死亡时,将其当作付给天主或魔鬼的赎价。为了反对这些神学上的错误,坎特伯雷的圣安瑟伦(St.Anselm, 1033-1109 )发展出了补赎神学。受中世纪的一些概念——诸如正当的秩序、正义和合法关系的影响,他把罪视作对正当秩序的伤害和对天主光荣的侮辱。因为天主是正义的,不能对这些视而不见。错误如何能被扳正呢?如此的对无限天主的冒犯,只有一位神圣者才能补赎,而且只有人才能为人的罪奉献补赎。因此,这个补赎只能由道成肉身的天主来做出。
    安瑟伦小心翼翼发展出来的神学有时被流行的教导误解了,天主被描绘成一个有权势的统治者,他要求通过受苦和流血对过犯做出补偿。这种说法严重地扭曲了耶稣所彰显的天主,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神学都造成了持久的影响,它背离了安瑟伦最初的见解。

    当代救恩神学
    古斯塔沃·古铁雷斯(Gustavo Gutierrez)是当代救恩神学的一个关键人物。由于是从拉丁美洲穷人的角度作神学的,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耶稣基督的救恩和历史的解放进程之间关系如何?古铁雷斯在神学和解放之间找到了三个互相关联的层面:1)政治解放; 2)意义更广的人类的完全解放运动; 3)为了与天主共融的从罪中的解放。这三个层面都是同一救恩进程的一部分。耶稣基督是解放者,他的拯救行为涵盖人类的所有方面。这三个层面各不相同,但都有必要。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但它们又彼此关联,没有其他两个,其中一个就不能圆满地存在。在这种神学中,真正解放性的人类政治行动可以被理解为片面而有限地实现了天主的救恩,尽管它不是天主救恩的全部。
    这种神学不仅对拉丁美洲产生了影响,而且也影响到了来自亚洲和非洲的神学以及妇女和黑人的解放神学。它对欧洲神学的影响也同样明显,如爱德华·席勒贝克斯(Edward Schillebeeckx )对救恩神学的重要贡献。训导当局也触及到这种神学中的一些主题。例如,教宗保禄六世(Paul VI)1975年在其关于福传的著作中写道,解放神学必须使整个人,包括他或她的各个方面与天主直接面对,并向天主开放。信理部先后于1984年和1986年颁布了两个训令,与解放神学展开了对话,提出了批评性的问题,也肯定了这种神学的基本见解。
    生态危机迫使神学家询问整个受造物和耶稣基督救恩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对德日进、卡尔·拉内(Karl Rahner)以及过程神学和妇女神学的重新评价并在其见解上重新构建。一种生态神学希望超越人类宇宙中心的学说,达到一种涵盖所有受造物的救恩神学。20世纪后期的宇宙学、相对论和量子论需要这样一种神学,它能展示耶稣基督救恩与延伸的、进化的、互相关联的宇宙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可以这么说,一个救恩的神学必须被置于人类解放之中,包括个人的、生态的、人际的、政治的和宗教的解放层面,必须在所有造物的救赎的背景中进行讨论(罗8:21;哥1: 20)。扼要地说,救恩神学包括以下的方面:
    天主对整个宇宙的创造和改变。天主在基督内的救恩涵盖了整个星系的形成和原子内部的相互作用,触及每棵植物、每只昆虫、每头动物、每个人以及地球上的每个生态系统。
    天主在恩宠中对人类自我奉献并邀请人类加入救恩工程。天主的解放性的恩宠和我们参与其中的召叫涵盖了人类存在的所有层面: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在团体内的生活,我们参与社会和政治结构,我们参与旨在赢得正义和平的行动,我们与其他生物、生态系统、地球和宇宙的关系,我们与自我、身体、思想和情感的关系以及通过这一切的我们与生活天主的关系。

    谁能被拯救?世界和教会
    基督信仰始于这样一个信念:救恩来自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以及进入教会的洗礼。当人们问及教会对于救恩是否必需时,答案是肯定的,口号就是“教会之外无救恩”。这一点被纳入了1215 年拉特朗第四届大公会议的教导中,以及教宗鲍尼法爵八世(Boniface VIII) 1302年的《至一至圣》(Unam Sanctαm)中。但是,对这一口号的理解是,那些听到了救恩的福音却主动地、有罪地拒绝它的人才得不到救恩。
    但对有些人来说,他们要么没有听到过福音,要么没有人向他们很好地传达福音,此时,“教会之外无救恩”这个格言就不能被理解了。基督徒团体总是保存着这样一个信念:天主的做工不能局限在有形教会的范围之内。神学家们试图表达出这个信念,其中的一种方式就是“愿洗”。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对此有一个非凡的澄清。它毫不模糊地教导说,恩宠和救恩的做工超越了有形教会的界限。《教会宪章》声明:“那些非因自己的过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会的人,却诚心寻求天主,并按照良心的指示,在天主圣宠的感召下,实行天主的圣意,他们是可以得到永生的。还有一些人,非因自己的过失,尚未认识天主,却不元天主圣宠勉力度着正直的生活,天主上智也不会使他们缺少为得救必需的助佑。”(16节)《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教导说:“圣神为所有人提供参加逾越节奥迹的可能性,虽然其方式只有天主知道。”(22节)
    正如卡尔·拉内指出的,我们需要把天主救恩看做是与世界历史共存的。每个人都站在天主恩宠之前,这个恩宠可以被拒绝,也可以通过忠诚和良心而接受。进而言之,在当代基督宗教神学中,有人认为其他的宗教传统也可能是恩宠和救恩的一种方式。只是这一见解如何与基督徒的信念“基督是普世的救主”相关联,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讨论话题。
    救恩通过圣神的工作提供给所有人,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教会可以被理解为天主在此世救援行动的圣事。根据梵二文献,教会是“拯救普世的圣事”(教会48,现代45,传教1)。教会是普世救恩的标记和工具。教会被号召表达并表示天主的普世救恩,而且,作为天主的工具,也帮助带来全世界的救思。

    已经——但却尚未
    我们的行动和经历如何与天主最后的救恩相连呢?席勒贝克斯(Schillebeeckx)提议说,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生活看做是天主统治的“零碎的期望”。我们每天经历的“一切都是救恩”。我们已经体验到对最后救恩的零碎的期望。我们人间的为了人类解放的行动可以被理解为来自天主救恩的一部分,尽管它们也会包含人类弱点和罪恶的某些成分。我们不能把人类的工程等同于天主的救恩,那样做就是偶像崇拜。我们的工程有历史的条件性和局限性,而且总是屈从于人类脆弱和罪恶的扭曲。天主最终的、末日的救恩,尽管以零碎而期待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经历中,但它也超越了我们的经验和行动,不能被预知和控制。
    但是,我们可以有自信,就天主在基督内最终对-切的改变而言,我们为了正义、和平以及爱的行动是有意义的。基督的复活教导我们,即使看起来是惨痛的失败也可能有其最终的意义。在基督内涤净罪恶并得以改变后,以天主的新创造而论,我们的贡献确实有意义。正如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就人类行动和努力所说的,在天主最终的救恩中,“没有什么会失去或者白费”。
(《社会事务关怀》通谕,48 节)
    DENIS EDWARDS 编

《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407-411页。文字来源于pdf文件,请与原文文本为准。
NO.8875:[教规教义]教友入党问题「5/28/2022 6:33:20 AM」 [ ] (提问)
Male
youyou
 
我们家是教友家庭,从小父母教育不能入党,现在参加工作,入党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条件,请问教友可以入党吗?

[天主教在线] 回复:
你可以先看看我们以前回复的这类问题/so.asp?k=%C8%EB%B5%B3&so=%CB%D1%CB%F7
看完以后,若是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继续提问。
NO.8874:[其他问题]圣灵充满「5/27/2022 3:59:39 PM」 [ ] (提问)
Male
承恩
 
老师好,
    
    圣灵充满是圣经的吩咐,可是怎样才能得到这一恩典?多年了,我愿意悔改认罪、戒除罪恶(未能做到);我愿意信靠、顺服(也未能做到);几次请牧者为我按手,也不觉得是“得着了”。唉,我确实不配,但这世界上又有谁“配”呢?何况人若是“配”,恩典就不是恩典了不是吗?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基督信徒的灵性生活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其本质都是一种个人性的与主相遇,并生活出这种相遇的喜乐。
圣灵或圣神充满特别侧重于神恩层面,或者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灌注性恩宠;信徒经过这种灌注,信仰犹如获得新生,犹如一个新的洗礼一样,我们也常用“圣神内的洗礼”来指称这一现象。
圣灵充满既然是一种特殊的恩宠,信徒当然可以去追求。但我们必须要明白几点:
1、若是我无法获得这份恩宠,并不意味着我有罪,或者我不配,或者我没有准备好。这份倾注来自于天主无偿而自由的恩赐,且无法强求。宗徒大事录里有记载,当宗徒们祈祷讲道的时候,圣神也会降临在没有信仰的人身上。
2、若是我获得了这份恩宠,也不意味着我比别人更圣善,或更圣洁,或更有助于我的成圣之路。
3、天主知道什么为我们是最好的,祈祷的最高境界就是祈求天主的旨意在我们身上,敞开我们的心接受来自天主的任何旨意,而不是我个人的认识。
4、信德的根基不是基于外在可见的奇迹,或个人可以感受到的神恩。神恩特别服务于团体的建设,虚假的个人满足感能欺骗自己,甚至使人不自觉的骄傲起来。
5、深度与天主的契合,是借助祈祷,而非神恩。悔改和皈依也是一样,神恩,特别是圣灵充满,是帮助人灵的一种方式,有助益但不是唯一方式。
NO.8873:[认识教会]神的医治「5/24/2022 2:28:26 PM」 [ ] (提问)
Male
承恩
 
先生好,关于“神医”,有相当对立的看法。
一.有传道人认为,主耶稣救了我们的灵魂,也救了我们的肉体,就是救了我们的全人。自从主在十字架上喊着说“成了!”的那一刻,全备的救恩就成就了,在基督里,我们一点好处也不缺,所有我们一切的需要都可以藉信心得到供应。

因此,当基督徒遭遇肉体的疾病时,问题不是“神会不会医治我”,而是“我是否相信、接受主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恩(包括医病)”。人应当不断地藉着信心来支取十字架的救恩,这是一个追求成圣的过程。圣经说(大意),“他曾救了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仍要救我们,并且我们指望他将来还要救我们。”神愿意救治每一个求告他的儿女;但救治当然也是“有条件”的,就是不断地“信靠、顺服”神的话语,舍己而活出基督的生命。

二.也有人认为,我们相信神“能”,但神是否医治,是属于神的主权,我们不能“一厢情愿”。这就是所谓“两条腿”的信心。面对火窑,但以理和他的朋友说(大意),神必救我们;。。。即或不然。。。你当知道。。。”这种说法,在教会生活中也好像有很多的“实例”。还有人干脆就宣称神只救我们的灵魂,至于肉体,是没有拯救的价值的。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神的医治”这一真理呢?请先生指教。

[天主教在线] 回复:
有关这个话题,我们以前有所解释,就是教友患病当尽力医治,在疫情中,亦当遵守各项防疫措施。但并未深入的探讨,以至于很多人依然感到模糊不清。我们现在引用海霖神父在《基督之律》里面的一段论述,这段话是在论述试探天主的罪行。而“神的医治”这个话题,似乎与这个论述有直接的关系。

试探天主的人是呼求天主显奇迹,或杰出地显耀祂的权能,那是超出上主一般的许诺或安排的。谁故意不敬地试探天主,呼求天主来干涉。理由可能是不信或疑惑神性(异端的试探天主),而他想借试验来证明。或者他过份事先假定要天主解决他的困难,或以某种特殊的标记显示祂的圣意。试探天主是对虔敬的一种讽刺。它是对至尊天主的傲慢挑战。
基督责斥恶魔,批判试探天主的罪。撒且诱惑祂走上歧途,想煽动祂呼吁天主展示无比的威力来保护祂,劝祂从高峰上跳下去,以资证明。耶稣答说:“你不应该试探上主,你的天主”(玛四7) 。
公开试探天主在整个本质上是个重罪ex toto genere suo。隐伏在言语,动态中的试探天主,如果事态是严重的话,也是个重罪。在某种情形下,只是小罪。实际上不是为了试探天主,而是为了一些其他的事物,惟其中或多或少含有试探天主的意味。举个例子:一个司铎不准备他的讲道,满以为天主会临时给他灵感启发他的思想与措辞。他想:“如果天主真切关心祂的神国的发展”。(这通常不是试探天主,只是懈怠与自满的托辞)。
向天主要求特殊的恩惠,不一定是试探天主。全心谦诚,在急需和特殊的需求下,为了天主的尊荣,及人灵的得救,而向天主要求特殊的标记,这绝对不是试探天主。却是对天主的宽洪,慈爱示高度的信心。在另外一方面,拒绝医疗,而求重病的奇效痊愈,那可说是试探天主。最后,疏忽通常,简易的工作——那是促进天主神国所要求我们实践的——却满怀希望等待上主采取特殊的协助,那种想法是没有根据的,只或凭私人的启示,这倒不是什么试探天主,乃是疏怠失职。
中世纪所谓的“天主的审判”Judgments of God(严刑ordeals),就是试探天主,虽然当时的人们并未意识到此。那是他们以为天主在任何情况下会神妙地庇护他们,只要人们去寻求它。受控的人须经酷刑的考验;或叫他用手去拿烧红的铁棍,或赤角在烧红的煤炭上走;或迫他将于伸入鼎沸的烫水。如果那人证验无辜,就算赴汤蹈火而凯旋。
在这些艰苦的考验中,天主的慈爱可能来援救这些无辜的牺牲者。但决不是由于判官的无耻。即使我们或会谅解这种严刑考验,那是因为当时人们心目中流行的谬误观念,但客观地说,这种严刑考验,终究是试探天主的罪。犹如控诉某人犯重罪,其实没有一点证据,这已是触犯不公正的重罪,如果再要求他们冒生命的危险去证明他们的无辜,岂不是加倍的不公正吗?当然,那些冤枉无辜的人,不能说那是因为当时流传的错误观念所造成,而脱逃罪咎。
教会只能艰难地、慢慢地取消这些触犯虔敬与人间公义的野蛮现象。教宗尼古拉一世,禁止酷刑决门法;斯德望五世禁血沸水的酷刑。依诺森第三世严格禁止神职人员出席与协助这些所谓天主的审判。
《基督之律》卷二2,208-210页

结合上面的论述,根据我们的理解,问题中的两种态度并非属于矛盾对立,而是在不同层面和角度的不同理解,单独的强调一个方面,就无法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当然,里面也有一些比较极端的理解方式,我们不能接受,比如神只救我们的灵魂而非肉体等等论调。
我们以为,人的各种努力,特别是借助医疗体系获得痊愈,依然属于“神的医治”的一种。因为天主经常会使用人来施行祂的奇妙化工。有一个小故事,就是对一些人等待神的拯救的一个典型讽刺,说的是水灾中某人期待天主来救他,有人划船过来营救他,他说他在等天主的救援。被淹死后,他质问天主为什么不拯救他,天主反问他,说:我派了不同的人去拯救你,但你都拒绝了,还要天主如何拯救你呢?所以,无论是以正常的医疗方式,还是以奇迹的方式,都是天主对人的拯救和医治,都是可以和应该寻求的。
很多人过度夸张信德的功效,把信心描述成解决苦难和困难的唯一灵药,甚至走上极端的认识,认为如果有真的信心,在高速上闭眼开车都不会出车祸,这实际上就走入了上面海霖神父所谈到的试探天主的危险。
我们一方面不可以将祈求天主医治视为一种在经过各种医疗后的最后一根稻草,另一方面,也不可以将天主视为可以替代任何人间医疗方法的灵丹。在祈祷治愈过程中,每一种情况必须加以严格审查,治病的神恩来自方法本身呢?还是由于真实的治病奇恩?保禄宗徒特别提醒我们,治愈奇恩也是一种特殊的职务:“天主在教会内所设立的:第一是宗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其次是行异能的,再次是有治病奇恩的、救助人的、治理人的、说各种语言的。”(格前12:28)
NO.8872:[其他问题]音频下载「5/22/2022 4:52:05 PM」 [ ] (提问)
Male
爱至成伤
 
请问如何下载音频内容呀?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如果是天主教在线资料站库里面的音频,请点击https://dl.ziliaozhan.win/,找到要下载的音频,在标题上按右键,选择“将链接另存为”即可。当然,如果这个音频被打开正在播放,也可以在播放区域按右键,选择“将音频另存为”。
其他任何文件,无论视频还是pdf,都可以按照这个方法。
我们本可以开启打包下载,但里面有些文件很大,打包时间过长就会破坏服务器稳定。如果需要打包下载,请使用下载工具批量下载,或者使用网站整站抓取工具,在网络空闲时把整个下载资料库都下载到电脑。
下载站具体文件地址,去掉“?dir=”,即是文件真实地址。
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分享,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资源,也可以联系我们。
NO.8871:[教规教义]天主教教徒可以阅读其他宗教的书籍吗「5/20/2022 6:02:01 PM」 [ QQ:963459511 邮箱:963459511@qq.com ] (提问)
Male
哈哈先生
 
此留言保密,仅管理员及留言者可以浏览。

[天主教在线] 已经回复您,请 输入密码查看
NO.8870:[教规教义]宗13:48的“tassō”是中间语态还是被动语态?「5/18/2022 4:10:12 PM」 [ ] (提问)
Male
wallflower
 
我是问题no.8860、8867的提问者,问题no.8860、8867中,回复者(宗13:48)的理解是错误的,他犯了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等新教”改革者“一样的错误。

希腊语有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中间语态,那么宗13:48中的“预定tassō”,是被动语态还是中间语态?

从字面意思难以区分,因为tetagmenoi的被动语态还是中间语态一样,都是tassō。

如果是被动语态,那就是天主预定了那些外邦人得救,这正是加尔文主义者的理解。如果是中间语态,那应该理解为“安排自己、准备自己“。

中间语态理解不仅在直接的上下文中更有意义,而且也符合更广泛的福音教导。

宗徒大事录从第10章开始,就记载了宗徒们对外邦人宣讲福音,外邦人归信的故事,外邦人经常对福音作出积极的回应,而犹太人则不然。在第13章更是对比了两种人对福音的态度,一人渴慕天主的道,一人却充满诡诈。(参见宗13:7、10)。外邦人更愿意倾听、思考、核查和接受所传的道,正如宗13:46中“拒绝”(希腊文, apōtheō )这个词也是中间语态那样,宗13:48的“tassō”也是中间语态。

此外,宗10:1-2、宗17:26-28、宗16:14、宗18:10同样描述,有些外邦人依靠自己的人生经验天然敬畏造物主,而这是得救的准备,这些人听到福音自然会注定得救。

回复者对【厄弗所书1:4】的理解和马丁·路德错误理解一致。请注意,“基督徒”最开始是外邦人的称谓,“在基督内”的意思就是“基督徒”。【厄弗所书1:4】说的是从创世之初,天主就预定某些基督徒圣洁无瑕。而不是预定某个人注定成为基督徒。

通俗的理解,明天凌晨,有一部新电影将首映,也就是说,只要买票进电影院的人注定会看到这部电影,或者说,电影院预定了买票进场的人会看到这部电影。

【厄弗所书1:4】就是这个意思,创世之初,天主就预定某些基督徒圣洁无瑕。

回复者对【罗马书9:14-15】的理解也是加尔文主义的,加尔文主义认为一个人得救与否是天主武断地拣选和遗弃, 然而保禄强调“难道天主不公道吗﹖”,恩待与否当然是有条件的,天主清楚地让以色列国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那就是信或者不信【申命纪30:15-20】。

最后我想用伊拉斯谟的话作为回应,这句话当初也是他用来回应马丁·路德。

let us shun any hypothesis that makes man a puppet and god a tyrant crueler than any in history. (让我们回避任何这样的假设——人成为提线木偶并且天主比历史上任何暴君都残忍。)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对于宗13:48的解释,当时恰好是当天的主日读经,没有过多的去从原文研究,再说,我们也不是专业研究圣经的,没有希腊原文基础。
我们一直在避免将预定的解释说成是一种人没有任何自由的选择,可能在解释的过程中无意也走入了很多人犯的同样的错误。
但是,我们也并不完全赞同那位提出诘难的陌生兄弟的答复,因为那个答复,虽然极力保存了人的自由,但却无形中贬低了天主的预知。电影院不知道具体谁买票,只知道会有人买票,但这个比喻不可以贴合到天主身上,天主也不知道降来发生的事情?按照这个比喻的逻辑,就是不知道。
我们不再对这个问题回复,因为超出了我们所能解释的范围,既然有可以解释这个难题的人,就应该去请教他们。
也非常感谢这位朋友锲而不舍求真的精神。
NO.8869:[其他问题]很是失望「5/18/2022 10:24:46 AM」 [ ] (提问)
Male
昆明教区天赐若望
 
此留言保密,仅管理员及留言者可以浏览。

[天主教在线] 已经回复您,请 输入密码查看
NO.8868:[教规教义]领洗后困惑「5/17/2022 7:54:50 PM」 [ ] (提问)
Male
Francis
 
请问在领洗后为什么新教友会更容易生活中不顺利,祝福房子后,家人得病?谢谢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如果领洗或皈依天主教,生活就会顺遂,也会发发财,有病不用看,喝点圣水就会好。这样的信仰就是一种以现世利益为基础的信仰,和佛教道教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必须要经过考验,才可以达到天国,考验是必须的,因为通向天国的路是窄的,需要“挤”进天国,耶稣也警告我们:大路导向死亡。
教友处在这种境况中,牧者或者身边的教友,要陪伴,这位教友最好也要通读一遍约伯传。
和那些抛头颅、洒热血,最后在羔羊的血中洗净自己的人相比,这些小小的考验又算得了什么呢?
教友千万不要把信教当作一种迷信,把天主当作摇钱树,以为领洗以后一切就都会顺利。
但是,如果我们努力,天主不会坐视不管,如果我们什么也不做,只等奇迹,奇迹也就永远不会出现。
NO.8867:[教规教义]为什么说得救不是天主无条件的预定拣选?「5/16/2022 9:41:09 PM」 [ ] (提问)
Male
wallflower
 
我是问题no.8860的提问者,个人认为no.8860问题下面的回复者存在对圣经的误解,于是单开一个问题。

一、得救不是天主无条件的预定拣选

【宗徒大事录13:48】的字面意思就是,保禄和巴尔纳伯向这些外邦人传道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注定要获得永生。根本没有提及隐秘的预定拣选,即一些人注定得救而一些人被弃绝。

回复者也没有弄清楚为什么天主拣选了雅各伯,而遗弃了厄撒乌?【罗马书9:11-13】,实际上这是引用【创世纪25:23】、【玛拉基亚1:2-3】 ,雅各伯和厄撒乌分别对应以色列和厄东,用祖先的名字指代部族是传统。天主为何狠厄东,请看【户籍纪20:14-21】、【亚北底亚书】。

回复者也没有弄清楚【厄弗所书1:4】,事实上只要阅读上文, 就能知道【厄弗所书1:4】中的“我们”,不是指一群早就被无条件拣选、预定要得救的人,而是保罗写信的对象,保禄没有说天主拣选我们“到基督里”,而是说天主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成为圣洁和无可瑕疵的。因此【厄弗所书1:4-5,11】说的是:从创世之初,天主就预定在基督里的某些人在他眼中成为圣洁无瑕的,并且都可藉基督得儿女的名份。

类似的还有【伯多禄前书1:2】,这整章的主题陈述,请看下文【10-12节】,先知们预知和天主部分启示的是要实现的救恩计划,而伯多禄的写信对象现在正在经历这个计划。鉴于此,伯多禄说应该过圣洁的生活【12-13节】。

二、成圣是天主召选

请看神学词典“圣化”词条:【与白拉奇(参 113)的论争中,奥斯定认为人需要天主的恩宠才能爱天主、爱别人、守诫命和躲避犯罪(ds 225-227);显然奥氏提到的是指「圣化」恩宠。中世纪时,多玛斯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的概念影响下,认为人性本身藉着信望爱,在其理智及意志的潜能内接受圣化恩宠(sanctifying  grace),而以「受造恩宠」(created grace) (参 353)来说明「圣化」在人内导致一种真正的改变。】

典型的是【罗马书8:28-30】的解读,请看
https://faithalone.org/grace-in-focus-articles/taking-romans-828-30-back-from-calvinism/


[天主教在线] 回复:
一、得救不是天主无条件的预定拣选
【宗徒大事录13:48】的字面意思就是,保禄和巴尔纳伯向这些外邦人传道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注定要获得永生。根本没有提及隐秘的预定拣选,即一些人注定得救而一些人被弃绝。
【回复】:预定和拣选(预拣)是两个无法分开的概念,还有一个无法分离的概念就是天主的预知。我们不能抽离这些概念仅仅去谈“隐秘的预定拣选”。“那些被预定获得永生的人,就都信了”,保禄虽然没有提及这是一种创世之前的预拣,但我们不能理解为一种离开天主预拣的“预定”。只有一个预拣,没有第二个。在你的留言中,你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保禄和巴尔纳伯向这些外邦人传道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注定要获得永生。”你肯定了一些人已经注定要获得永生,旋即又说:“根本没有提及隐秘的预定拣选,即一些人注定得救而一些人被弃绝。”你又提出了“一些人注定得救”的概念。那么,在你的提问中,这不应该是同一个概念,保禄在宗13:48里所说的不是天主预拣的概念。但是,如果不是同一个概念,又该如何理解一个“预定获得永生”?在天主的预拣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个“预定”?我们并不否认这里并没有提到隐秘的预拣,这是合理推论的结果,因为预定获得永生必然要和天主的预拣联系在一起才有意思。

回复者也没有弄清楚为什么天主拣选了雅各伯,而遗弃了厄撒乌?【罗马书9:11-13】,实际上这是引用【创世纪25:23】、【玛拉基亚1:2-3】 ,雅各伯和厄撒乌分别对应以色列和厄东,用祖先的名字指代部族是传统。天主为何狠厄东,请看【户籍纪20:14-21】、【亚北底亚书】。
【回复】:这是典型的以经解经方式,但并不能解释这个难题:天主为什么要选择以色列,遗弃厄东?我们只能随跟保禄说:那么,我们可说什么呢?难道天主不公道吗?绝对不是!因为祂对梅瑟说过:『我要恩待的,就恩待;我要怜悯的,就怜悯。 』这样看来,蒙召并不在乎人愿意, 也不在乎人努力,而是由于天主的仁慈。保禄的这段话最后将拣选归因于天主的仁慈和自由,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是天主的奥秘。

回复者也没有弄清楚【厄弗所书1:4】,事实上只要阅读上文, 就能知道【厄弗所书1:4】中的“我们”,不是指一群早就被无条件拣选、预定要得救的人,而是保罗写信的对象,保禄没有说天主拣选我们“到基督里”,而是说天主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成为圣洁和无可瑕疵的。因此【厄弗所书1:4-5,11】说的是:从创世之初,天主就预定在基督里的某些人在他眼中成为圣洁无瑕的,并且都可藉基督得儿女的名份。
类似的还有【伯多禄前书1:2】,这整章的主题陈述,请看下文【10-12节】,先知们预知和天主部分启示的是要实现的救恩计划,而伯多禄的写信对象现在正在经历这个计划。鉴于此,伯多禄说应该过圣洁的生活【12-13节】。
【回复】:圣经不能这样读的。耶稣在山中圣训的时候,对象是当时听祂讲道的民众,那些圣训就不是对我们说的吗?耶稣对多默说:不要做个无信的人,就只是对多默所说的,和我们无关吗?保禄所有书信都有对象,没有一封信是针对全体信徒的。天主的话是不受这种限制的,就像初期教父在解释耶稣在十字架上将玛丽亚托付给若望的方式,将若望宗徒象征化,成了教会的象征。所以,我们绝不赞同弗1:4所说的“我们”和你、我无关。

二、成圣是天主召选
请看神学词典“圣化”词条:【与白拉奇(参 113)的论争中,奥斯定认为人需要天主的恩宠才能爱天主、爱别人、守诫命和躲避犯罪(ds 225-227);显然奥氏提到的是指「圣化」恩宠。中世纪时,多玛斯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的概念影响下,认为人性本身藉着信望爱,在其理智及意志的潜能内接受圣化恩宠(sanctifying  grace),而以「受造恩宠」(created grace) (参 353)来说明「圣化」在人内导致一种真正的改变。】
【回复】:我们一直在躲避这种无益且让人混乱的学问,西方神学的这种发展,很多时候走上了纯理性思维辩论,把基督信仰形而上化。我们说,成圣其实很简单,回到圣经,回到耶稣的话就够了:信耶稣并跟随祂。
NO.8866:[婚姻家庭]教友情侣之间的亲密接触,算不算犯邪淫?「5/14/2022 11:25:40 PM」 [ ] (提问)
Male
认罪者
 
众所周知,按照教会法典,婚前性行为是不允许的。那么教友情侣之间如果有例如互相触摸隐私部位这种的亲密接触行为,算不算违反天主十诫犯邪淫?

[天主教在线] 回复:
我们以前对这个问题有过类似的答复,请参阅这里detail.asp?id=1204
还有一篇比较系统的探讨了天主教对性与贞洁这个主题,也非常值得一读https://ziliaozhan.win/article/other/jiaoyou/hunyin/2010-02-09/5078.html
NO.8865:[其他问题]真假牧者「5/13/2022 4:10:09 PM」 [ ] (提问)
Male
承恩
 
先生好,
    有理由怀疑一个带领教会、行使权柄的弟兄不是真正的牧师(是自封的?),但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点。他对教会没有丝毫负担、对弟兄姊妹也没有爱心;自己的家庭、婚姻生活是会友的笑柄。他所关心的,只是自己在教会里的形象和权力。
    我们应如何面对这样的“牧师”?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当然,不是所有不合格和不负责任的牧师就是未经正规按手封立的牧师,在任何一个宗教里,教职人员都有合法但不称职的。甚至在旧约,天主曾叫厄则克耳先知要警告恶人,若作为先知而不告诫恶人离开邪道,使他有所警惕,虽然恶人最终会因自己的罪过丧亡,不称职的先知也会被天主追究责任(参则3:17-21)。保禄宗徒说我若不传福音便有祸了(格前9:16),牧者的责任实际上比任何一个教友的责任都重大,因为他们是天主特召的,赐予了丰富的恩宠,是耶稣在比喻中所讲的领了十个塔冷通的人。
这些不称职的牧者,除了要面临最后对天主的交代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教会团体的一些现代民主制度对这样的牧者限制、考核、施加压力。据我们所知,有些基督教派的牧师委派是经由一个各地方教会团体公认的组织来达成的,因为基督教缺乏像天主教这样的主教制,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很多地方教会团体形成了一个类似“代表大会”或“董事会、理事会”结构的组织。统一培训、按立牧师,并进行主日派工。还有重要的一环,就是考核制度,换句话说,牧师被按立后,并不是端上了铁饭碗,若是各项考核不达标,会被取消主日派工等教会职务。
所以,若是你所在的那个团体有此类组织的话,信友可以选出代表,将本团体和那位牧师的情况呈报给他的上级,就像天主教教友团体可以向教区主教反映堂区主任的情况一样。
最后,我们还要为那些没有爱心、毫无责任感的牧者祈祷,因为很多时候,他们所言所行,并没有违反什么,只是在我们看来不够积极、过于看重个人利益而已,我们要不断地为他们祈祷,让他们拥有耶稣的真精神。
NO.8864:[教规教义]圣餐的问题「5/12/2022 10:47:46 AM」 [ ] (提问)
Male
承恩
 
先生您好!
    我是个新教徒。有次在举行圣餐前,有姊妹提出,自己有某种可能传染的疾病。面对此种情况,有两种意见:
    一。经过祝福的杯是圣洁的。我们可不必在意这些,藉着信心领受这饼和杯即可。
    二。既然了解到这种危险,就该尽上人的责任和本分,事先做出各种安排。(包括改用一次性纸杯?)因为我们不可试探主。
    类似的情况还有节日的聚餐等。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请先生指教。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应该遵守基本的的和必须的防疫措施。一方面要尽可能满全社会义务,诸如纳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正常的生活常识等等;另一方面,天主给人制定的自然律和人类社会的法律制度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好处,人类不可妄用,也不可以用奇迹的方式试探天主,信德并不取消人间的制度法律。
新冠疫情期间,国内外的天主教会在举行弥撒时,都遵守政府制定的防疫政策,包括佩戴口罩和保持安全距离等,同时取消一些接触性的礼仪,比如圣周四的濯足礼,圣灰礼仪在额上敷抹圣灰,以及施行手领圣体等等。
对于坚持自己主张的兄弟姐们,要详细给与解释,在实际礼仪中,在保证对一般信众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可以对其采取比较灵活的措施。比如,对那些固执口领圣体的教友,不可拒绝为其送圣体,但可以安排他们在一般教友手领圣体结束后,再给他们送圣体。
顾及到别人的利益,本就是一种仁爱的表现,固执的强调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其核心是自私的。
NO.8863:[教规教义]什么是兽印「5/11/2022 5:08:21 PM」 [ ] (提问)
Male
承恩
 
此留言保密,仅管理员及留言者可以浏览。

[天主教在线] 已经回复您,请 输入密码查看
NO.8862:[伦理问题]背叛问题「5/10/2022 7:23:18 PM」 [ ] (提问)
Male
毛先生
 
如果受到生命威胁或者其他威胁,选择了妥协而在人前承认放弃信仰,是否有大罪?

[天主教在线] 回复:
海霖神父在《基督之律》里对这个问题有所解释,属于基本而正常的天主教教导。我们先来看看这段解释,然后提出我们的一些个人性反省。

【当天主的荣誉和他人灵魂的得救要求时,我们就该以言行表示信仰;在任何情形之下不得否认信仰。这是神圣而严格的义务。
没有任何理由,即使是面临死亡或酷刑而产生的恐惧,也不是一个否认信仰的足修理由,即使佯作否认也不可以。否认信仰是最严重的罪之一。如果有人心里想坚持信仰,却向外否认了信仰,也同样是犯了罪。“凡在人前承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承认他;但若谁在人前否认我,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否认他”(玛10:32-33)。
如果有人想:信奉任何宗教都是一样,并因此积极地参加了其他信仰集团的礼拜,这样做,实际上是否认了信仰。如此的想法和作法也完全违背合一运动的真正精神,为了表达爱德及信仰的热忱,我们很可以跟其他教派的信徒共同祈祷,特别是为信仰的合一而祈祷……
有时候,在重大的理由之下可以暂时隐藏信仰;但在这么做时,心里自然已经准备好,在适当的时刻,即使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要公开承认信仰。假如这种不承认甚或隐藏信仰,在事实上几乎等于否信仰,那就不可如此做了。因此,在官方的询问中,我们该清楚地承认信仰,而对不代表官方的私人询问,若有正当的理由,可避开他们的问题。
一般而论,无信仰者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之后,应当也立刻向他人表明。但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之下(例如:为避免婚姻的破裂;或者藉聪明的静待以缓和大众对教会的敌意等),可暂时不作公开的承认。在等待的时候,均不得做出不信天主教或赞同异说的举动。例如一位新教徒的信友,当他认清圣体圣事的道理时,他就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良心上的问题:他该不该继续参加非正式祝圣的牧师所举行的晚餐礼呢?有些团体的晚餐礼与圣体的道理根本相异,即使在合一运动的新精神之下,我们也不可能与他们共举圣体里事。东正教会和我们的关系并非如此;从信理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与他们共举圣体圣事(包括领圣体),同时也可让东正教徒参加我们的弥撒和领圣体。因为我们之间对圣体圣事的信仰相同,所以共举圣事在此并不涉及信理上的问题,它只是一种合一与相爱的表示。
若有人在临终时皈依天主教,而不愿因此惊扰家属,天主教的司铎可以给他行圣事并准他入教会。至于是否需要证人,则要看这事对基督信友合一的助益以及证人的身份而定。
教难时,信友可以躲藏,但若因躲藏而危及他人的信仰,或伤害到信仰的本身,则不得隐藏信仰。因此在信德薄弱的教友面前,绝不可露出丝毫犹豫不决,甚至否认信仰的表示。
对牧灵人员(主教及本堂神父)来说,只要当时的情况还允许他们进行必要的牧灵工作,他们就不可抛弃托付给他们的信友而逃走。“善牧为羊舍掉自己的性命。佣工则弃羊逃跑”(若10:11)。但若他们的逃亡对牧灵有助益——至少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则可遵行基督的话:“若人们在这城迫害你们,就逃往另一城去”(玛10:23)。】

首先,我们也认为承认和维护天主教信仰,为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义务,为了维护信仰,甚至要有不惜流血牺牲的精神。殉道圣人的血,就是新教友的种子。教友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可逾越红线,不可做违反信仰的妥协。
其次,自愿的放弃信仰,和遭受胁迫的非自愿放弃信仰,二者是有所不同的。正如此问题所问的:如果受到生命威胁或者其他威胁,选择了妥协而在人前承认放弃信仰,是否有大罪?我们现在来追问这个问题,如果是真的放弃信仰,或者通俗的讲,也叫背教,何谓罪否?换句话说,有没有罪是一个教徒在教会内的伦理判断,若是信徒因为遭受压迫而被迫放弃信仰就因此被视为教外人,好像与教会没有了任何关系,那么,就无所谓有罪无罪了,我们不能拿教会内的标准去要求一个教会之外的人。正是因为我们考虑到外在因素的存在,导致这个背信的行为在外表上是背教,但内里我们依然将这位背信者视为我们教会的一员,即因软弱而失足的弟兄,虽被排除在共融之外,但依然是教会的一员。
最后,因遭受胁迫而背信,并不和不能得救划等号。甚至,所遭受的胁迫压力越大,所负有的罪责也就越小。相反,因为小小的压力就轻易的背教,所负有的罪责就更大。
2016年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沉默》(英语:Silence)电影,其实就是一部从人性深层探讨背教这一主题的电影。
在教会简单清晰的教义训导之外,因为涉及到个体的人性限度、认知程度和良心状况,背教或背信并不能简单化。每个人最后所面对的审判者是天主,也只有天主才真正知道人心和一个人所负有的罪责。
页次:19/610页 每页15条 总计9146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分页:13页 14页 15页 16页 17页 18页 19页 20页 21页 22页 23页 24页 25页

© 版权所无,欢迎转载。Copyleft 2003.天主教在线 【佳播工作室】
咨询Email:chinacath.org#gmail.com
本答疑系统属于天主教在线,本站许可大家在任何地方使用我们提供的答案,唯在对答案做任何修改时,请事前通知我们。

 
  教义教规 圣经疑难 婚姻家庭 伦理问题 生活问题 其它问题 教堂查询
天主教是否拜偶像 如何加入天主教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区别 基督教还是天主教
怎样理解三位一体 基督教提出的几个问题 玛利亚的地位 教友能给已故亲友烧香吗
有关创造的几个问题 圣经中血腥情节描写 基督教与天主教诠释圣经 《圣经密码》可信吗
天主教徒与外教人结婚 如何对待同性恋问题 婚姻问题集锦 II III IV 婚前性行为的问题
从教律看婚姻 道德两难的疑问 为何天主准许恶在世上 手淫是一种罪吗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力 星期五可以吃肉吗 早恋在天主教是犯罪吗 圣神同祷会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