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站主页 在线答疑 答疑旧版
  【系统公告:
1、为了他人的阅读方便,请选择问题相应的栏目并拟好问题的标题。
2、提问时选择保密留言而没有设置密码的问题将被直接删除,不予回复。
3、为了确保回复的质量,我们可能会迟延几天回复您。

分类查看:[全部问题 认识教会 教规教义 圣经问题 伦理问题 婚姻家庭 其他问题]

标题关键字

NO.9159:[认识教会]独自探索「10/8/2025 6:31:29 PM」 [ ] (提问)
Male
张顺
 
您好,我是一名天主教徒。
进入教会以来,我努力过着信仰生活,但也有困扰。
我算是一名学者和老师,读了很多文史哲、社科研究,喜欢用理性思考探索。同时我的事业心也很重,希望能做出些成绩不枉此生,让自己过好的同时也有余力帮助他人。
遗憾的是,我读教会的一些文献,特别是一些圣人著作(比如《小德兰丹回忆录》)时,总感觉里面宣扬的内容与我的性格、思维、理想冲突很大,自己的身心被压抑,似乎我的追求都与得救无关,什么事都得先做信仰审查。反而是阅读尼采一类现代哲学家书籍的时候,感觉很痛快很有力量。
我觉得除非妨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任何思想不应限制,只应该继续探索人生的答案,但教会里的神父教友都不太可能懂我,这让我很苦恼。

[天主教在线] 回复:
一、为什么会有这种冲突
许多圣人的著作(如小德兰)强调“完全奉献、降服天主、消解自我”。这种文字风格和价值观常常与现代学术思维、理性探求、职业追求的逻辑不同。对于学者型信徒而言,这可能会让你觉得“信仰要求放弃自我成就”,甚至“压抑人格”。
尼采、康德、萨特等哲学家强调自由意志、个体创造、理性探究、人生意义的自我建构。这类阅读给你力量,因为它满足了你对理性思考、事业追求、探索人生答案的需求。
你提到神父或教友不太理解你,这在现实中很常见:
教会内部多以生活型或实践型信徒为主,强调灵修与遵行;学术型、理性型、内省型信徒的复杂心理和思想追求,有时很难找到共鸣。

二、天主教对理性探索的态度
天主教本身并不排斥理性思考,历史上更有许多例子:圣托马斯·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与信仰结合,强调理性可以证明神、理解道德、解释世界。教会信条与理性:信理本身不是让你盲目遵守,而是邀请你以理性去认识天主和真理。教会鼓励学术研究:天主教大学、神学院、哲学院一直是培养理性信徒的土壤。
所以,你的理性探索和学术兴趣本身不是对信仰的威胁,而是你的信仰可能通过理性找到新的深度。

三、如何调和信仰与理性探索
接受自己的多维性,你是信徒,也是学者、老师、现代思考者。信仰不是要你变成单一维度的“圣人模式”,而是邀请你在自己的身份中活出天主。
不必强迫自己完全认同小德兰或传统灵修的生活模式。可以“筛选阅读”,吸收对你灵命有益的部分,同时用批判理性对待其余部分。也可以将尼采式的思考视作“磨刀石”,帮助你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同时不断回到信仰核心问题:生命、爱、善、永生。
寻求理性信徒的共鸣,教会里确实存在理性型、学术型信徒或神学家,他们能理解你的挣扎。
可以尝试寻找:天主教大学的哲学或神学论坛、在线神学研讨群组、信仰与科学交叉的学术论文圈子。
信仰实践不必“压抑”人生追求,信仰的目标是“成圣”,而不是消灭你追求学术、事业、探索人生的愿望。
合理的事业、学术探索、人生成就本身可以成为你的敬拜、奉献,不与得救冲突。

四、灵修与理性探索的平衡方式
祈祷:可以用理性反思的方式祈祷,把你的困惑、渴望、学术思考都交托给天主。
弥撒与圣事:作为生活中心,给你精神力量,而不是限制思维。
理性阅读:哲学、科学、社会研究,理解世界和人性。
灵修阅读:圣人、教父、神学著作,用于指导灵命与价值方向。
目标是:在理性与信仰之间建立对话,而非对抗。
NO.9158:[认识教会]实现自我「9/10/2025 12:29:48 AM」 [ ] (提问)
Male
贝尔
 
请问天主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通吗?信徒可以实现自我吗?

[天主教在线] 回复:
这是一个信仰与心理学交汇处最有意义的议题之一,在天主教的世界观里,“人该如何成长、成全自我”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是否可以相通?
答案是:部分相通,但在最高层次上根本不同。

一、马斯洛的理论:人由下而上成长
马斯洛的五层(后期为七层)需求层次你肯定熟悉:
1、生理需求(吃、睡、安全)
2、安全需求(稳定、保障)
3、社交需求(爱与归属)
4、尊重需求(成就、价值)
5、自我实现(活出潜能、自主、创造、真诚)
后期马斯洛增加第六、第七层:
6、认知与审美需求;
7、超越需求(transcendence)——超越自我,服务他人或献身更高价值。
在心理学角度,这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成长模型:人被理解为一个有潜能、追求意义、不断趋向完善的存在。

二、天主教的人观:人由“被造”而成全
天主教并不否认人类成长的阶段性。教会承认:人的物质、情感、社会、安全、尊重需求都是正当的,因为这些都根植于“天主按自己的肖像造人”(创1:27)。这意味着:人有身体,也有灵魂;人有自然渴望,也有超自然召叫。
但在天主教的视野中,人生命的最终目的,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自我奉献”与“成圣”。
《天主教教理》第27条说:“对天主的渴求已铭刻在人的心中,因为人是由天主及为天主而受造;而天主也不断地吸引人,只有在天主内,人才能找到他不断寻找的真理和幸福。 ”也就是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到顶点是“我成为真正的我”;而信仰中的成全是“我在天主内成为祂原本希望我成为的我”。——不是自我崇拜,而是自我圆满于天主之爱。
NO.9157:[其他问题]神的旨意是什么「9/9/2025 10:54:51 PM」 [ ] (提问)
Male
lou
 
此留言保密,仅管理员及留言者可以浏览。

[天主教在线] 已经回复您,请 输入密码查看
NO.9156:[教规教义]必要信理都有哪些?「9/7/2025 3:13:09 PM」 [ QQ:578649513 ] (提问)
Male
沙雷
 
您好,我想问问,为得救,必要要明白的信理(必要信理),都有哪些?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基本上我们每主日所宣信的信经就是为得救最紧要的信条。这里面包括了相信独一的天主,相信耶稣基督是天主的圣子、我们的救主,相信圣三(天主圣父、圣子、圣神),相信教会、圣事与永生。
一个人愿意按此信念生活、寻求真理、悔改罪恶——即使他尚未完全理解全部教理,也已经处在得救的道路上。
然而,这些为得救所需信德的“最低限度”不能作为常态,当人准备领洗时,教会会逐步教导更完整的信理,包括:创造与救恩史、七件圣事、十诫、信经、天主经、教会的生活与道德教导等。这些属于成全信德的内容——不是“得救的最低要求”,而是“得救信德的圆满成长”。
NO.9155:[其他问题]关于领洗的疑问「8/30/2025 11:05:54 PM」 [ ] (提问)
Male
无名氏
 
关于慕道和领洗,有想请教的地方,如果可以得到解答的话不甚感激
因为朋友的缘故,对大公教会产生了兴趣,并且在了解后希望将来领洗成为一名教徒
家里都是无神论者并且是党员身份,对我的信仰不支持也不反对,而我本人在外国居住了多年,其中有想过在国外领洗,但是觉得应该回到自己的居住地所在的教堂洗礼才比较应该
刚好因为工作变动原因已经归国了,但是准备在当地堂区参加慕道班的时候突然开始犯难,在考虑自己如果现在参加慕道并且领洗的话会不会对父母的工作造成困扰呢?
我是否应该暂时先只参加主日弥撒以及慕道班,并且和神父沟通寻求他们的看法,还是应该等两年家里人退休后再去参加慕道班呢?

[天主教在线] 回复:
一、你现在的处境:在信仰与家庭之间的张力

你提到:家人是无神论者、党员;他们对你的信仰“不支持也不反对”,但你担心自己的领洗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你本人已经回国,想在本地教堂参与慕道与领洗。
这些担忧很现实,也非常可以理解。教会不会鼓励任何人以“对立”或“冲突”的方式去表达信仰。相反,教会始终主张在家庭中以爱与尊重的方式活出信仰(参见《天主教教理》2224-2231)。

二、关于慕道与领洗的自由与时机
天主教的传统认为,慕道阶段是一个“分辨与准备的时期”,而不是仓促的决定。慕道者需要有时间学习、祈祷、辨别并自由地决定是否受洗。
你完全可以现在就开始参加主日弥撒、加入慕道班、学习教理,与神父保持沟通。但是否立即领洗,可以等到你的内心成熟,并且外部条件(例如家庭环境、父母工作情况)较为平稳之后再决定。这不是拖延,而是在信仰中有分辨的成熟。在慕道班期间,神父或传道员也会陪伴你,帮助你评估自己的状况。

三、关于家庭与父母的顾虑
你担心父母的政治身份或工作受到影响,这是非常现实的考虑。教会在中国大陆的牧灵经验中也非常尊重信友的家庭状况,绝不会强迫或要求慕道者做出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的决定。
你完全可以先参加慕道班——这不是公开的政治立场声明,而是个人的信仰学习。在整个过程中,你可以暂不公开表示受洗意向,只以“了解天主教信仰”为目的。若确实判断领洗会给家庭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可以等到家庭环境更宽松、父母退休后再受洗。天主不会因为等待而少赐恩宠。

四、教会对这种情况的牧灵建议
教会在世界各地都遇到类似情况——有人因家庭、社会或工作原因暂时无法受洗。对此,牧灵上的常见建议是:先以慕道者身份参与团体生活;经常祈祷、阅读圣经、参加弥撒(即使不能领圣体);与神父保持沟通,让他了解你的家庭状况;当环境许可时,正式提出领洗请求。
信仰不在于速度,而在于真诚。
NO.9154:[其他问题]关于天主教会对劳工权益问题的咨询「8/24/2025 2:11:22 PM」 [ QQ:2374873464 邮箱:2374873464@qq.com ] (提问)
Male
 
敬爱的主教:

愿主的平安常在您身上。

我是一名基督徒,较少接触过天主教,最近心中有些困惑。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贵网站,又联想到越南天主教会在当地影响力较大,所以特意请教。

据前些年的新闻报道,在越南一些外资企业,有孕期员工被要求长时间站立工作(约8–12小时),导致部分员工出现头晕、劳累甚至流产的风险。同时,长时间工作也使员工难以遵循第七日安息的教导。

我尝试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两教中查询相关资料,但似乎都找不到针对企业劳工权益的具体指导或立场。尤其是对于过长工作时间、影响安息日、对孕期员工健康造成风险的情况,教会的回应似乎难以查到。

基于以上情况,我想请教几个问题:

1. 天主教会一向重视生命的尊严,并坚决反对人为堕胎。对于由于企业工作条件造成的流产事件,教会是否有具体的教导或立场?


2. 如果基督徒在类似企业中遇到超负荷劳动、孕期员工健康受威胁、无法遵守安息日或主日等情况,应当如何处理?教会对基督徒有何建议或帮助?


3. 从神学角度,这类事件的责任如何理解?企业制度性不公义是否会被视为一种罪?


4. 天主教会对企业劳工权益问题有何看法?是否有相关指导或文件?

作为基督徒,我关注神所造之人的生命尊严。由于我的神学理解和表达有限,如果有偏差或错误,恳请您指正。同时,希望您能提供指导或参考资料,让信徒们在类似困境中知道如何行事。我也曾在类似企业工作,对这些问题有亲身体验。

愿主赐福您。
主内的弟兄敬上

[天主教在线] 回复:
你提出的问题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关乎个人道德,更触及社会结构中的公义与爱的要求。天主教会的社会训导对此有清晰的原则与指引。

一、关于孕期劳动与生命尊严
教会始终坚持:人的生命,自受孕的开始,就应该绝对的受到尊重和保护。(《天主教教理》2269条)。若企业的工作制度使孕妇的健康或胎儿的生命受到威胁,这不仅是对劳动者尊严的侵犯,也是一种间接的生命威胁。因此,企业有道德义务为孕期员工提供适当的工作条件与休息保障,社会与政府也负有监督和保护的责任。

二、关于过劳与安息日的遵守
《天主教教理》第2184条教导说:“人的生活是由工作和休息所调节。主日的建立是为了使所有的人都有机会享有足够的休息和馀暇,以培养其家庭、文化、社会及宗教的生活。”长期过度劳动、剥夺员工休息与家庭生活的时间,不仅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也违背了天主对工作的原始计划。若劳动环境迫使人无法在主日参与感恩祭或休息,这是对人性尊严的严重侵犯。
信友若遇此情况,应当在良心前作出分辨,并可向教区或堂区牧者寻求协助。

三、关于企业制度的不公义与罪责
天主教社会训导区分“个人之罪”与“结构性之罪”。制度性的不义若出自人心的贪婪与冷漠,便是一种社会性的罪。若企业制度使工人长期处于不公义的处境,例如过劳、低薪或不安全环境,这种结构本身带有道德上的罪性。基督徒有责任以和平、公义与合作的方式,推动制度改革,维护所有劳动者的尊严。

四、关于教会对劳工权益的总体教导
自《新事通谕》(1891)起,历任教宗在多份通谕中重申:
《四十年通谕》(Quadragesimo Anno, 庇护十一世, 1931)
强调经济活动应以公共善为目的,而非单纯利润。
《民族发展》(Populorum Progressio, 保禄六世, 1967)
呼吁建立公义的劳动制度,保障人全面的发展。
《人的工作》(Laborem Exercens, 若望保禄二世, 1981)
指出“劳动的主角是人,而不是生产”,工人不是机器的附属品。
《福音的喜乐》(Evangelii Gaudium, 方济各, 2013)
批判“排除文化”和“丢弃文化”,呼吁经济应服从人,而非人服从经济。

总的来说,教会主张:
“经济必须为人服务,而非人被经济所奴役。”企业、政府与社会各界都有责任创造有尊严的劳动条件,使人得以在工作中实现召叫,并在安息中亲近天主。
NO.9153:[认识教会]求解「8/22/2025 3:05:09 PM」 [ 邮箱:lukexu2999@outlook.com ] (提问)
Male
Luke
 
近来我身上发生了件趣事,就在我即将参加慕道班的前一阵子,就是圣母升天节晚上我回家的路上头上突然落了坨鸟粪,回家后做了个梦,梦中我去了梵蒂冈面见了教宗良十四世,这件事实在太奇妙了!为此特地写封留言求解

[天主教在线] 回复:
这确实是件又有趣又耐人寻味的小事 😊。
你在即将参加慕道班的阶段、圣母升天节的晚上经历了这种“突发事件”,又紧接着做了与教宗相遇的梦——从信仰与灵修的角度,这样的经历可以用几种层面来看待。

一、先从自然层面:偶然之中仍有天主的幽默
鸟粪落头当然是尴尬的事(笑),但在许多信友看来,这类意外也可能是一种天主幽默的提醒。天主并非只在庄严的祈祷中显现,也会在生活的意外里轻轻地“拍一下你的头”。
有时祂好像在说:“别太严肃;我与你同在,哪怕在你最狼狈的时候。”特别是那天恰逢圣母升天节,整日都围绕着“卑微者被高举”“尘世被恩宠提升”的主题。鸟粪这种尘世的污物,却落在一个正走向信仰的人头上,也像是一种反讽——天主让你从小小的羞窘中学会谦卑与幽默。这本身就是升天节精神的反照。

二、梦境层面:心灵的象征语言
梦见良十四世,并不是常见的梦中人物。在象征层面,“教宗”往往代表信仰的权威与真理的中心,也可能象征“心灵渴望确认信仰召叫”的部分。
在你准备进入慕道班之际,这个梦或许反映出你的潜意识:你希望得到信仰权威的认可;你心中有对教会、对真理的一种敬畏与渴望;你渴望“被正式接纳”,梦便以“教宗接见”这种庄严形式显现。
梦本身未必是超自然启示,但它表达了你内在灵魂在被唤醒、在走向信仰核心的过程。

三、灵修层面:从“污物”到“恩宠”的转化
如果把整件事放在信仰脉络来看,它恰好是一幅小小的“寓言”——你在尘世中(路上)被“污物”触及;回家后(回到内在),在梦中遇见教宗(信仰的象征);整个过程像一个“净化—启示—召叫”的过程。也就是说,即使看似不堪的小事,也可能被天主用来触动你,使你以新的眼光看待信仰——在污秽中也能看到圣洁的邀请,在意外中也能体验天主的幽默与慈爱。
NO.9152:[认识教会]可以得救吗「8/17/2025 12:37:06 AM」 [ ] (提问)
Male
张顺
 
如果一个人不信仰天主教,但活得美好、杰出、人格高贵,这样的美好是否真实?是否可以得救?

[天主教在线] 回复:
你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天主教信仰中最核心、最细腻的部分之一——救恩的普遍性与人性之善的真实性。这是一个不仅神学家在讨论、而且许多信仰者内心都曾默默挣扎过的问题:如果天主是全爱、全善的,那么那些不信祂、却活得光明高贵的人,是否也是祂所悦纳的?他们的美好,是真实的吗?

答案是:是的,他们的美好是真实的,他们也有可能得救。但这需要从“恩宠”和“真理的层次”来理解。

一、天主的恩宠不限于可见的教会边界
《天主教教理》第1261条写得非常清楚:“凡是不认识基督福音和他教会的人,只要按照他们所晓得的,寻求真理并承行天主的旨意,都能得救。”教会承认,天主的恩宠是普遍而自由的,
祂不受圣事和制度的限制。换句话说,即使一个人没有显性地信仰基督,只要他真诚地寻求真理、行善、爱人,他已经在以某种“隐秘的方式”回应天主。

二、“非信徒的善”不是“假善”,而是“未被命名的恩典”
在天主教神学中,我们说人是“照天主的肖像受造的”。即使原罪使人性受伤,但“肖像”并没有被毁灭。因此,人天然地向往真、善、美。当一个人爱人、行公义、追求真理时,即使他不以“信仰天主”之名去做,他仍然是在活出自己受造的本性,——而那本性本身就反映天主。
圣多玛斯·阿奎那说过一句很美的话:“凡是真理,不论由谁说出,皆出于圣神。”(Omne verum, a quocumque dicatur, a Spiritu Sancto est.)同理:凡是真正的善与爱,皆来自天主,即使行善者自己不知道。所以,一个不信天主的人,如果诚实、仁慈、纯洁、慷慨、忠信——那种光辉并非虚幻,而是天主在他心中的真实印记。

三、关于得救:救恩不是奖赏,而是回应
在信仰中,“得救”不是天主对好行为的奖赏,而是人对恩宠的自由回应。天主的救恩像阳光——祂照耀一切人(参玛5:45),但人可以选择张开或关闭窗户。对信徒而言,信仰与圣事帮助我们更有意识地张开自己;对非信徒而言,他们若忠于良心、真诚寻求真理与爱,他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对光开放。

四、那么,信仰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不信者也能得救,那信仰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自然的追问。
信仰并不是“得救的唯一入场券”,而是“让救恩更清晰、更自由地实现”的道路。信仰让人更早认识爱、更深体验恩宠、并在受苦时有意义、在孤独中有依靠。换句话说,信仰是天主邀请人
提前进入那终极圆满的生命关系。不信者若以良心行善,也在靠近天主;信者若以信德生活,则能与天主共行。两者都在同一条通往爱的道路上,只是光明的程度不同。
NO.9151:[伦理问题]单身问题「8/13/2025 10:38:40 PM」 [ ] (提问)
Male
贝尔
 
请问天主教徒可以在不修道的情况下终身不结婚吗?我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也不希望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创伤延续下去,经济也不宽裕,现在糟糕的婚姻环境也是有目共睹的。可我看到教会一些神长以“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指责年轻人不婚不育,感觉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和共情。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天主教教理》2231号说:“有些人,为了照顾自己的父母或兄弟姊妹,或为了专心一致地从事某项职业,或为了别的高尚的动机而终身不婚不嫁。这些人能够对人类大家庭的福利,作出伟大的贡献。”终身不婚不嫁的出发点应该有一个高尚的动机,而不是看到婚姻生活的艰难或者导因于童年的某种心理创伤而选择不婚不嫁。
换句话说,独身本身并非缺陷或逃避,而可以是一种自由的奉献与自我实现。它既可以是有意识的“圣召”,也可以是现实条件中渐渐形成的生活状态。重要的是:在这种生活中,你依然能以自己的方式爱人、服务、成长、并见证福音。
你提到有神长将不婚视为“个人主义”“自我中心”,这种说法确实让人感到被误解。其实,教会所批评的“个人主义”指的是逃避爱与责任的封闭自我,而不是拒绝婚姻这个形式。
独身并不一定是被动的“没有选择”,也可能是一种被天主温柔带领的“治愈过程”,比如,在孤独中学习自我接纳与情感整合;在现实困难中体验天主的照顾与眷爱;在不被理解的处境中学习谦卑与坚忍。这些经历本身,若以信德生活,可以成为圣化的途径。
你敏锐地指出了一个事实:部分神长或教友对“不婚”者的处境缺乏理解。这往往源自一种社会文化反射(害怕人口减少、害怕价值观崩塌),而非真正的神学思考。
NO.9150:[其他问题]一些感悟「8/11/2025 11:02:19 PM」 [ ] (提问)
Male
多禄
 
人用心打扮自己、管理身材并不是虚荣,而是光荣。这不只是光荣自己,更是光荣天主。因为人是天主按自己的肖像创造的,容貌出众更是天主的恩典,所以人有义务让自己的外在也显现出天主的美。
举个例子,舞蹈演员对天赋的要求极高(比如芭蕾演员要求三长),因此跳舞就是天主的召叫和邀请,演员认真练习跳舞发挥特长就是以自由意志响应圣召,并以自己的形貌和舞姿光荣天主(让观众从表演看到天主设计的美)。同时,形貌姣好的演员也可以凭借高雅的艺术圣化肉欲,将性冲动转变为审美与行动力,反之,如果滥用身体之美甚至进行邪淫,则是滥用自由意志,辜负天主的召叫和安排。

[天主教在线] 回复:
这段留言的思想相当深刻,如果从圣若望·保禄二世的《身体神学》(Theology of the Body)出发去分析,它实际上触及了几个核心主题:身体的尊严、天主肖像的彰显、自由意志的圣化、以及“身体作为爱的圣事”。

一、身体之美不是虚荣,而是“天主形象的外在表达”
《创世纪》说:“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造人。”——这不仅指灵魂,也包括身体。
在身体神学中,身体被视为“可见的圣事”,即一种“可见的记号,显明不可见的天主的奥秘”。因此,当人用心打扮、锻炼、管理身材,若其动机是出于尊重自身、彰显天主的创造美,而非出于攀比、欲望或虚荣,那么这种行为正是“配合天主的创作”。
美丽不是罪,而是召叫。
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不是“崇拜外貌”,而是“让身体成为荣耀的器皿”。从这个角度看,“光荣天主”并非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具体的身体伦理:让人从你的神情、姿态、行动中看到造物主的美善。

二、艺术与身体的召叫:舞蹈作为身体的“礼赞”
留言提到芭蕾或舞蹈演员,这个例子非常典型。舞蹈是“身体在运动中对真与美的见证”。当舞者通过严格训练去发挥自己的身体潜能时,他/她实际上是在回应天主给予的“天赋”。
舞蹈的“形式之美”和“秩序感”,反映出造物秩序(ordo creationis)中的和谐。
圣若望·保禄二世曾指出:“艺术家的召叫是参与天主的创造工作,使看不见的精神在可见的物质中得以呈现。”因此,一个舞者以身体动作展现美,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而是一种身体的祈祷与奉献。如果他以纯洁的意图跳舞——让人看见人的尊严、天主的和谐美——那就是以身体“宣讲福音”。

三、性与美的升华:由肉欲到审美的转化
留言中提到一个非常微妙但重要的神学洞见:“形貌姣好的演员也可以凭借高雅的艺术圣化肉欲,将性冲动转变为审美与行动力。”在身体神学中,这恰好对应“爱的救赎”这一主题:原罪之后,人容易将身体之美视为诱惑或占有的对象。
但在基督的救赎中,人可以重新学习以纯洁的眼光去看身体:不为占有,而为欣赏;不为欲望,而为赞叹。这正是圣若望·保禄二世所谓的“净化视线”(purification of the gaze):当人以纯洁的眼光看待身体的美,那身体就成为“通向天主的窗”。
所以,艺术与美感若能引导人从肉欲上升到精神上的爱,它就完成了升华的功能——这也是基督徒艺术的终极方向。

四、自由意志与堕落:美的滥用是对召叫的背叛
相反,若人滥用身体之美——例如以淫乱、虚荣、剥削他人目光为目的——则是自由的堕落。身体不再是“爱的圣事”,而变成“自我封闭的偶像”。这意味着人把原本用于光荣天主的工具,转而用于满足自己,这就是“滥用创造的自由”。
圣若望·保禄二世写道:“人的身体若失去作为爱的工具的意义,它便失去了存在的真理。”
NO.9149:[婚姻家庭]婚前「8/7/2025 10:04:19 AM」 [ ] (提问)
Male
Juan
 
此留言保密,仅管理员及留言者可以浏览。

[天主教在线] 已经回复您,请 输入密码查看
NO.9148:[其他问题]苏州教区「8/1/2025 6:27:55 PM」 [ 邮箱:lukexu2999@outlook.com ] (提问)
Male
徐易章
 
请问一下,我很想参加慕道班,但又不太好意思怎么办,家中无人信仰宗教,我又是名高中生,好在父母支持我的信仰选择,特此求解(本人在苏州教区)

[天主教在线] 回复:
作为一名高中生,想参加慕道班但感到不好意思,同时家中无人信仰宗教,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你的父母支持你的信仰选择,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以下是从天主教视角和实际操作角度,为你在苏州教区参加慕道班提供的建议,帮助你克服心理障碍并迈出第一步:

1. 理解“不好意思”的来源
- 常见原因:
  - 缺乏宗教背景:家中无人信教,可能让你觉得自己对天主教了解太少,担心在慕道班“出糗”或被问及难以回答的问题。
  - 社交压力:作为高中生,可能担心面对陌生人、年长者或神职人员时感到尴尬,或害怕被同学/朋友误解。
  - 自我怀疑:对信仰的初步兴趣可能让你觉得“不够格”或不确定是否真的准备好。
- 天主教视角:天主教欢迎每一位寻求真理的人,无论背景如何。《玛窦福音》7:7说:“你们求,必要给你们;你们找,必要找着。”慕道班正是为像你这样有兴趣但尚未受洗的人设计的,参与者通常背景各异,导师和神父会以开放、接纳的态度引导你。你的“不好意思”是一种谦卑的表现,天主看重你寻求祂的心。

2. 如何克服不好意思
- 调整心态:
  - 慕道班是为初学者设计的:慕道班(或称“要理班”)是为慕道者(尚未受洗但想了解信仰的人)量身定制的课程。你不需要任何宗教背景,导师会从基础开始讲解天主教信仰、圣经和礼仪。
  - 你不是一个人:苏州教区的慕道班可能有其他年轻人或初学者,大家都是带着好奇或疑问来的。你会发现,很多参与者也有类似的紧张或害羞。
  - 天主在召唤你:你对慕道班的兴趣可能正是天主的邀请。圣女小德兰曾说:“一切都是恩宠。”你的渴望是宝贵的起点,不必因“不好意思”而退缩。
- 小步尝试:
  - 私下联系神父/修女:先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系苏州教区的神父或慕道班负责人,简单表达你的兴趣。他们通常很欢迎年轻人,会耐心解答你的疑问,帮你缓解紧张。
  - 带朋友或独自前往:如果有支持你的朋友(即使他们不信教),可以邀请他们陪你参加一次慕道班,减轻社交压力。如果独自前往,告诉自己只是“去听听看”,无需立刻承诺。
  - 匿名参与:初次参加时,你可以先观察,不必急于自我介绍或分享。慕道班通常允许参与者在感到舒适前保持低调。

3. 苏州教区慕道班信息与行动建议
查找一下自己离哪个教堂最近(http://www.jstzj.com.cn/jiaoqu/mpro.asp?keys=185),找到那个教堂的联系方式,然后询问是否有慕道班。
NO.9147:[教规教义]信仰的理解「7/31/2025 6:15:37 AM」 [ 邮箱:Postage1129@gmail.com ] (提问)
Female
寻求
 
此留言保密,仅管理员及留言者可以浏览。

[天主教在线] 已经回复您,请 输入密码查看
NO.9146:[认识教会]找图片「7/27/2025 7:55:02 PM」 [ QQ:953575389 邮箱:9535753589@qq.com ] (提问)
Male
若瑟若瑟
 
有没有天主教高清油画壁纸的网站我想找一些图片洗相片

[天主教在线] 回复:
以下是一些可以找到天主教主题高清油画壁纸的网站,适合用于下载并冲洗照片。这些网站提供高质量、免版税或适合个人使用的图片,具体使用前请确认版权和使用条款:

1. Pixabay
   - 网址:https://pixabay.com  
   - 描述:提供超过30,000张免费的宗教油画和基督教背景图片,包括天主教主题的圣母玛利亚、耶稣基督、圣徒等油画风格图像。图片免版税,可用于个人用途,适合冲洗照片。  
   - 推荐搜索词:Catholic oil painting、Christian art、Religious painting  
   - 示例:圣彼得大教堂壁画、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画

2. Wallspic 
   - 网址:https://wallspic.com  
   - 描述:提供高清基督教和天主教主题壁纸,包括油画风格的宗教艺术图片。图片质量高,适合打印。免费下载,但需注意是否需署名。  
   - 推荐搜索词:Christianity、Catholic art  
   - 示例:耶稣受难图、圣母与圣子

3. Wallpaper Abyss (Alpha Coders)
   - 网址:https://wall.alphacoders.com  
   - 描述:拥有70+张基督教主题高清壁纸,包含天主教油画风格的艺术作品,适用于桌面或打印。图片分辨率高,适合冲洗成照片。  
   - 推荐搜索词:Christian wallpaper、Catholic painting  
   - 示例:文艺复兴宗教画、巴洛克风格圣像

4. 堆糖(Duitang)
   - 网址:https://m.duitang.com  
   - 描述:中国的一个图片分享社区,有用户上传的宗教油画壁纸,包括天主教主题。部分图片可下载高清版本,适合个人收藏或打印。需注册账号查看超清图。  
   - 推荐搜索词:宗教壁纸、油画壁纸  
   - 示例:古典宗教人物画
NO.9145:[认识教会]借钱给别人,别人不还是否可以采取法律措施「7/11/2025 7:14:02 PM」 [ ] (提问)
Male
干枯的圣体
 
我爸借钱给他朋友,他朋友一直不还,作为一名天主教徒,我们能否采取法律措施,强制他人还钱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天主教信仰允许在必要时采取法律措施追讨债务,但应以宽恕、对话为优先,法律行动作为最后手段。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债务金额、对方态度、证据等)决定下一步,同时保持内心平和,避免怨恨。
页次:1/611页 每页15条 总计9159条 首页 下一页 尾页
分页:1页 2页 3页 4页 5页 6页 7页 8页 9页

© 版权所无,欢迎转载。Copyleft 2003.天主教在线 【佳播工作室】
咨询Email:chinacath.org#gmail.com
本答疑系统属于天主教在线,本站许可大家在任何地方使用我们提供的答案,唯在对答案做任何修改时,请事前通知我们。

 
  教义教规 圣经疑难 婚姻家庭 伦理问题 生活问题 其它问题 教堂查询
天主教是否拜偶像 如何加入天主教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区别 基督教还是天主教
怎样理解三位一体 基督教提出的几个问题 玛利亚的地位 教友能给已故亲友烧香吗
有关创造的几个问题 圣经中血腥情节描写 基督教与天主教诠释圣经 《圣经密码》可信吗
天主教徒与外教人结婚 如何对待同性恋问题 婚姻问题集锦 II III IV 婚前性行为的问题
从教律看婚姻 道德两难的疑问 为何天主准许恶在世上 手淫是一种罪吗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力 星期五可以吃肉吗 早恋在天主教是犯罪吗 圣神同祷会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