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站主页 在线答疑 答疑旧版
  【系统公告:
1、为了他人的阅读方便,请选择问题相应的栏目并拟好问题的标题。
2、提问时选择保密留言而没有设置密码的问题将被直接删除,不予回复。
3、为了确保回复的质量,我们可能会迟延几天回复您。

分类查看:[全部问题 认识教会 教规教义 圣经问题 伦理问题 婚姻家庭 其他问题]

标题关键字

NO.8834:[其他问题]我最近对于人际交往有幻想「2/18/2022 3:06:25 AM」 [ ] (提问)
Male
 
  我之前有好几年因为朋友的问题挺纠结的,说什么朋友一个两个什么的,还有就是说朋友别交心,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什么的。我现在困扰的是我看到我的朋友就会注意到他的qq或者微信的头像,他的生肖和星座。比如我的最好的朋友和王力宏一个星座的,我看到王力宏就会想起他,看到他就会想起王力宏。我把我的上学时候女同学,和后来在工作中遇到的女同事,我按照她们和我的关系,我就想起足球小将里的人物,我最好的那个女朋友是大空翼,其次的是岬太郎,等等我按照关系想起了足球小将里的角色。而且,我还把这些女的想做好男儿,也是按照和我的关系,结合起来。上次和教堂的神父谈这件事了,效果很不好,所以我在这里问问您们,我心里挺困扰的,希望您们帮帮我

[天主教在线] 回复:
首先,你可以试试药物治疗,去咨询医生,就会给你相应的治疗药物,中药或西药都有选择。
其次,根据你的个人述说,我们认为你的这个幻想类型其实并不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即是说,即便没有药物治疗也不会对你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如果你认为关系不大,便不需要药物,相反,如果你认为这个事件对你影响很大,已经让你无法正常生活,那便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辅导为辅。神父不是心理辅导师,在心理辅导上不会起到专业心理副导师的效果,我们建议你寻找比较专业的心理副导师,看看是否能有比较积极的效果。
NO.8833:[认识教会]哪个最大?「2/16/2022 1:19:46 PM」 [ QQ:1248803787 邮箱:1248803787@qq.com ] (提问)
Male
wiki
 
请问像“本初佛”这种“无内外因”诞生的存在可以和“天主”比拟吗?会有与“天主”平等者或超越天主者吗?

[天主教在线] 回复:
根据我们所能找到的资料,对本初佛的概念基本理解如下:
本初即是根本、原始之意,佛教认为本初佛是诸法的本源、万物的创造者,类似于西方哲学概念中的“绝对感念”,虽是无内外因的存在,却有存在之始。根据佛经记载,于劫初出现本初佛,他依禅定而创造世界,又自其精神而产生观自在著萨。基督宗教中的神不仅是真实的本体存在,也是无始无终的神。
宗教研究,切忌简单对比,最好是使用类推对方的方法,简单的说,如果你是一位佛教徒,你如何理解基督宗教中的神,那你就用这种理解与佛教徒去交流。这种方法避免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怪循环。
我们希望能站在一种开放的角度去谈一下这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传统的天主教训导,仅仅是在传统训导之外,寻找一个可能的交谈途径。
圣经学家们,一直都无法理解圣经中的一个怪现象,就是为什么创世纪前十一章描述的是整个世界,神也是属于整个世界的,到了第十二章,突然成了亚巴郎家族的神,一直被以色列据为己有,其它民族的神也就成了邪神偶像。最为明显的就是神与亚当、诺厄所立的约都是普世性的约,而与亚巴郎所立的约变成了神与亚巴郎家族的约,西乃盟约也是颁给以色列子民的。(参阅天主教新要理56-64)
实际上,旧约众多经文显示,以色列的神依然是全世界的神,尤其在依撒意雅先知书里有众多的章节佐证。故此,众多的神学家开始问:如果基督教的神是全民族的神,祂愿意拯救整个世界,但仅仅只有以色列整个特选的民族才知道,这样的神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愿意救援世界的神,祂应该,至少应该,让世界上所有的民族认识到祂的存在。
站在这个角度,进步的神学家们开始认为其他宗教内依然含有真理的成分,这个观点在梵二文献《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2号)中论“各种非基督宗教”表达了出来;“天主公教绝不摒弃这些宗教里的真的圣的因素,并且怀着诚恳的敬意,考虑他们的作事与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规诫与教理。这一切虽然在许多方面与天主公教所坚持、所教导的有所不同,但往往反映着普照全人类的真理之光。”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本初佛就是神的一种在佛教的存在方式?我们认为可以说是。因为我们不能仅仅把一个和基督宗教的神的概念完全相等的才认为是神的一种存在方式,比如犹太教、伊斯兰教中的安拉。故此,《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中才强调“这一切虽然在许多方面与天主公教所坚持、所教导的有所不同”。
那么,最后回到你的问题,从你的问题中,你把本初佛和基督宗教中的上帝理解成了两个独立的且相似的概念来进行对比,但这种方法论在今天宗教交谈的背景下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们才提出新的理解方式。
NO.8832:[其他问题]一点点哲学问题「2/4/2022 10:54:27 PM」 [ QQ:1248803787 邮箱:1248803787@qq.com ] (提问)
Male
wiki
 
请问该如何对抗绝对怀疑主义?不论是皮浪的“悬置判断”还是高尔吉亚对“存在论”的否定等一系列的问题,逻辑和理性是否可靠,真实又是什么?“天主”的“存在”的是否能赋予一切意义?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久,而且我将自己绕到了一个怪圈里,已经无法出来了,请帮帮我。

[天主教在线] 回复:
无论是虚无主义,还是怀疑主义,若是仅仅将其视其为认识论范畴,或者说是一种方法论,或能推动人认识并找到真理。若是将其视为一种终极真理或者终极目标,则会面临不可避免的自相矛盾,既然一切都是虚无的,又何来不变的真理,既然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怀疑主义又何以是一种确定的认识方法?怀疑主义走到尽头也就走进了死胡同,开始了后现代主义,摒弃了统上所谓“绝对和普遍真理”的观念。我们认为,一个良好的怀疑精神,能够推动并认识真理,圣多玛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就是先提出对一个主题的疑问,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去论证求真。不管是神学,还是天主的存在,都是可以怀疑的,既怀疑“不是”也怀疑“是”,任何真理若是不能被怀疑而后求证,那就是迷信。信仰与理性像两只翅膀,使人精神飞扬,瞻仰真理。
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某些真理并不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比如不矛盾原理、目的及因果原理,又如肯定人是自由的、理智的主体,有能力认识天主、真理和美善;再就是众所公认的某些基本伦理原则……如果理性对之有所认识,并将之形成存有之基本的、普遍的原理,由之正确地引发出逻辑及伦理的适当结论,就可以说有了正理,此即古人所说的“论正理直”(orthos logos,recta ratio)。(参阅《信仰与理性》通谕4号)我们也特别建议你去阅读《信仰与理性》通谕,这部通谕特别对抗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澄清了信仰与理性之间当有的关系。
至于靠理性论证天主的存在,我们想说一点个人建议。天主的存在不是一个数学、物理或逻辑论证就可以求证出来的,换句话说,天主的存在不是论证出来的,因为我们人类固然通过理性可以认识天主,但无法通过公式或论证证明天主的存在。单纯从理性出发去求证天主的存在,迟早都会走进怀疑主义。但,我们可以通过理性展示出天主的存在,因为我们人类有可以确定的经验,作为教友,通过理性和经验去碰触天主,体验天主的临在,远比人类理性构建的抽象天主更为真实,也更有现实意义。
怀疑主义可说是教条主义的另一极端,“完全怀疑主义”使其学说陷于自相矛盾,而部份怀疑主义的怀疑精神可用于神学,因为学术性的神学需要不断受到批判和审查。
NO.8831:[其他问题]与教友的关系「2/4/2022 12:50:58 PM」 [ QQ:2813078721 ] (提问)
Male
若望
 
与教会中的某位教友关系不好,请问应该怎么办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在山中圣训中,耶稣给了我们一个极其宝贵的原则: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尊敬我们,我们就要先尊敬别人。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原谅我们,我们也要先原谅别人。耶稣的意思是,做基督徒的,要首先走出第一步,不能等着别人来就我们,其次,基督徒的行为要超越普通人,因为我们仅仅能做到普通人所能做到的,我们还有什么特别的呢,我们跟罪人、普通人也就同一个等级层次了,所以基督徒要不断地向天父看齐,主动去尊敬别人、宽恕原谅别人,主动去跟人搞好关系。做到我们能做的,至于结果如何,我们不必强求,但如果我没有去做,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NO.8830:[伦理问题]个人的问题「1/26/2022 3:42:46 PM」 [ QQ:1248803787 邮箱:1248803787@qq.com ] (提问)
Male
 
此留言保密,仅管理员及留言者可以浏览。

[天主教在线] 已经回复您,请 输入密码查看
NO.8829:[伦理问题]关于性自由观念的普遍化疑惑「1/26/2022 1:47:53 PM」 [ 邮箱:1320542809@qq.com ] (提问)
Male
若瑟
 
  您好,本人在受洗后一直致力于学习教理教规,也正在进行社会哲学和神学研究,原意是为传扬基督的福音为之见证,愿为世人得进天主的国而做指引。但只可惜本人学识仍太短浅,口舌不是伶俐,信德不足,以至于对于现代诸多问题仍有迷茫的地方,特别是目前年轻人性观念的不正的问题。以下单论我长时间生活的地区所示。
  近年,迷奸淫乱问题及违法行为愈演愈烈,所认识的好友也不乏认为“性行为就该去享受”,更有甚者组织去酒吧等地方勾搭异性甚至同性以满足性欲并在后来津津乐道反复回味。女性也不少愿意随意勾搭她人进行性行为无论自己是否结婚或者正在交往。社会网络上的诱惑也无处不在,就连我认识的一位长时间交往中认为是最纯洁的女性朋友不抵制反而赞美这类传播邪欲的图片视频或游戏,美其名曰:“就要色色,不色不是人”。以上只不过是这等罪恶的表现,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婚姻观念和男女交往模式的潜移默化问题。
  在慕道期时,我学习到婚姻圣事是因着双方对对方的爱的推动和鼓励,在主前宣誓,无论时空无论发生任何事,双方都要固守盟约的忘我的奉献。但如今,个人认为婚姻被性自由的观念物质化形式化,反而之中关于爱的中心点被排挤到边缘,特别是罪恶的离婚也因着这观念的改变而变得愈发常见。更有甚者提出“自由婚姻”的概念,意为〔婚姻是由两性关系及双方合作构成的,那么这层合作关系便也无需固定人选,可以更换重组〕的谬论。
  男女交往中也普遍将物质放与第一位,将婚前同居与约会必发生关系这两件事视为独立和自由的“新时代青年人爱情观”的首位。实在令人“肃然起敬”,更不论同性性行为或者同性恋团体那方面子虚乌有的自豪感
  以上,困惑有 
一 现代这等邪淫之相的产生是否与普遍的无神信仰有关
二 这般性自由是天主愿意吗
三 作为基督徒,我该怎么去合理规劝
四 在对于基督信仰的转播中收到的阻力该如何面对
五 索多玛的遭遇我们有目共睹,身为基督徒该怎么去引导世人回归正途
六 还请解答的弟兄姊妹愿意分享这方面的相关意见
  当然,我完全相信天主会以祂的爱去宽恕回心转意的人,也完全原因接受走错路的孩子回归天主的怀抱。但如今社会这方面的罪恶实在令我每每想起必不自觉得痛心落泪,我日日夜夜先天主祈祷,在天主台前献上我的一切,也与神父修女时常交流。但我也在为基督做见证的路上也遭遇过迷途者的嘲讽与辱骂,但,无论如何,我都愿意去为天主的义而献身,为了他人在世上免于罪恶的深渊,接受基督的爱而去努力一生,我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天主都于我同在,无论什么时代,这个由人组成的社会实在是需要天主,我们人实在是需要祂。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要全面的去观察和理解,既要知道教会历史上对性这个问题所走过的弯路,也要理解当今时代女权运动走向极端所带来的性的错误观念。
在圣经上,性本身是一件中立事物,我们不必过分解读创世纪中人在乐园时的状态。每个时代对性的理解都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制度,民智成熟度相关的。
在耶稣的观念中,性也从来不是消极的,耶稣更愿意把性和婚姻恢复到天主对人的原初意愿,而不是后期犹太人权宜下的理解和形成的习俗。
圣经上保禄将女性置于次要地位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客观上阻碍了女性神学的发展,女性神学的发展竟要等到西方性解放和女权运动思潮之后才真正发展起来,真有讽刺意味。我们在新约中看到的诸多积极女性形象,在神职主义发展起来后,就再也见不到女性的形象了,以至于在教会两千年的历史中,突出的女性形象相当贫瘠。
基督宗教信仰从传播的一开始就受到到柏拉图主义、斯多亚主义、二元论的诺斯底主义和摩尼教的影响。奥斯定对人身体与性的主张就曾受摩尼教思想的感染,使他无法接受:天主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多玛斯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认为性属于生理层次,并与感官的层次相同,这导致了教会一直以来将生育看成性的首要目的。直到梵二才指出性的表达有夫妻之爱和生育两大目的,并避免采用等级的说法。
我们指出这一点,就是要强调,在看待性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可采取过去教会走上弯路时对性的理解,认为性是消极的、有罪的、不健康的、忌讳的。所以,对性的禁锢与贬低都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相反,随着女性神学和女权运动的发展,性的问题由性解放走向性泛滥的极端,失去了对性这个问题平衡而中庸的理解。这其实又是一个弯路,是一种典型的矫枉过正。作为教会的牧者或者要理讲授员,不可一味的只顾对性泛滥的谴责,而忽略了性存在的积极意义,这些对性和婚姻的正确教导都可以在梵二《牧职宪章》里找到。
有了以上的分析,再加上对《牧职宪章》里46-52号的阅读理解,您的问题应该可以自解了。
NO.8828:[其他问题]教友流失问题「1/22/2022 10:28:47 AM」 [ ] (提问)
Male
若望
 
现在,因为众所周知情况,教会很大困难,不仅非官方教会和教友情况不知道,(因为教宗间接承认我们官方教会)而我所在的本地教会几年后再次面临教友流失,从一个地方教堂拆迁,现在聚会点我就从未见过和我当年一起受洗的几个教友来过聚会点!现在几年后教会要搬到市区边缘,这显而易见,更会流失另外许多教友,因为老弱病残简直是无法去!有的教友说教堂搬迁是天主愿意的,我也多少这样认为。但是教友流失也是实际情况!为什么天主要让老弱病残的官方教友和非官方教友离开祂?或者说祂离开我们去寻找新的教友?在我们看来;天主让我们自生自灭!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天主允许一事发生,并不代表天主同意。如果我们认为只要可以发生的事情都是天主赞同的,那么,世界上还有罪恶可言吗?我既然可以犯罪,天主都没有阻挡,为什么我还要有罪呢?将天主的允许视为天主的旨意,最后的结果就是将所有的罪责都归结到天主的头上。
教堂的事是地地道道的人事,做的好,为教会为天主有光荣,做的不好,就是罪恶。我们不要让天主为人类的罪恶背锅。
现在我们来说说你们那里的具体情况。从整个趋势来看,从教友角度出发,除了温和的表达不满和自己的所需之外,其实还有一些可以做到的,这也是一个今后整个中国教会都要努力的方向,就是每个教区、堂区都要由教友自发形成多个基层团体,或者叫做基基团,基督徒基层团体。
为什么必须要有这个基基团?一方面是因为教堂里多侧重礼仪、弥撒,很多时候千篇一律,不能更好的引领教友前进;另一方面,教友的宗教生活总是集中在教堂里,一旦教堂关闭或者发生迁移,教友们的宗教生活马上就散了,形成了今天的困局:哪里有教堂,哪里有教会,哪里没了教堂和神父,团体就散了。
第二点就是特别适用于你们现在的状况,教友必须自发组织形成基基团,不依赖任何神职人员,不懂的可以问,可以在网上找资料。人数不要过多,七八个足矣,按区域和教友人数划分,这样的聚会既不违反国家法律,又能满足教友在没有教堂可去所留下的遗憾。
年轻力壮、行动方便的教友,只要在条件允许下,都要尽可能的去教堂,余下的则可使用这种方式,在家聚会,这就是初期教会的模式:真正的家庭教会。
NO.8827:[认识教会]拉丁礼节「1/13/2022 12:59:59 AM」 [ ] (提问)
Male
若翰洗者
 
您好,请问哪里能买到或下载拉丁文的礼节本?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借这个问题,我们想反省一下有关近年来对拉丁礼仪的一些怀念式举行。
很多人甚是怀念梵二之前的拉丁弥撒,后经教宗本笃十五世特准,某些情况下,一些堂区可以举行拉丁弥撒礼仪。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怀旧情怀,保存教会文化遗产是一个托词而已,这种死语言礼仪的复兴是违背礼仪语言精神的。
礼仪的功用就是要通过礼仪中的语言、象征和行动,创造出一个天人沟通的神圣空间,所以语言的交流与使用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同一语言的人,很容易形成一个团体,无障碍的沟通,互相表达思想。如果一个12人的团体,每个人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而大家又都只会自己国家的语言,那么,这个小团体如何能深入共融呢?
拉丁已经成为一种死语言,只是教会有太多的古代书籍都是拉丁写成的,研究者需要掌握这门语言。另外,学习教会法律的,也必须要掌握拉丁。但是,在礼仪上,礼仪的举行必须要让参与者使用他们大多数能懂的语言,才能更好的达到礼仪的效果。早在1615年时,保禄五世教宗就准许中文礼仪,但因为战乱频仍,这项计划并没有得以实现,直到梵二以后。
使用本地语言举行礼仪就是有助于参礼的人更好、更深入的进入与天主的共融中。把拉丁弥撒拿来,在今天没有人懂,只会读的境况下举行,无疑是把已经打破的藩篱重新竖了起来。站在这个角度上,我们认为没有任何的必要保留拉丁弥撒,因为弥撒不能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弥撒的本质是基督奥迹的重现。教宗方济各前些时候收紧了新堂区申请拉丁弥撒的准许也恰恰说明了保留拉丁弥撒会对当今教会团体造成的某些分裂趋势,基本上,目前的现状就是:不再批准新的。
所以,如果是作为研究,借助谷歌搜索(百度基本上没用),可以搜索到具体想要的拉丁礼仪书籍。但我们并没有找到一个专门提供这些礼仪书籍下载的网站。
如果是想恢复拉丁弥撒,我们希望提问者好好考虑一下我们的说法。
NO.8826:[其他问题]因为宗教迫害很焦虑怎么办?「1/11/2022 7:09:02 PM」 [ ] (提问)
Male
保禄
 
我是一名大学生基督徒,最近教会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了,我也整天为此忧愁伤心,恐惧害怕,有时候连学习都学不进去,因为太焦虑了。我也坚持每天念玫瑰经,每天读圣经,祷告,祈求天主能帮助教会远离迫害,但是迫害依然存在,内心真的太难过了。我如此脆弱,感觉经历不起风浪,该怎么办?

[天主教在线] 回复:
我们真正担心,不应是外部的一些压力,这些压力不仅不会使我们的信仰衰落,反而会更加让信众团结。真正让人忧心的是内部的问题,这包括信仰的衰落、萎靡、失落传教精神、讲究外在排场忽略内在灵修等等等等。
在有外部压力时,我们甚至连如何去应对都不需要考虑,天主会赐给我们言辞和行动,我们只需信赖天主的话就够了。我们越是害怕,就越说明我们在试图信靠自己。
NO.8825:[教规教义]关于监牧区的主教「1/10/2022 9:44:07 PM」 [ ] (提问)
Male
沙勿略
 
您好,请问一个监牧区的教长可能是主教吗?在圣座制定的教务区划中,一些地方为监牧区,但其教长又常常被称为主教,例如新乡监牧区,一些报道更直接称“新乡教区”,但是又找不到圣座将监牧区升格教区的报道。类似的例子还有绛州监牧区。监牧区的教长应该是宗座监牧吧,为什么会有主教呢?

[天主教在线] 回复:
一般而言,监牧区的教长不领受主教品 ,通常不是主教。请注意,这里说“通常”,言外之意,亦有是主教的可能。
请点击这里查看中国的教区情况http://www.ziliaozhan.win/article/doctrina/tongji/2022-01-11/60458.html
NO.8824:[其他问题]关于世界末日「1/9/2022 6:17:42 PM」 [ ] (提问)
Female
德兰
 
最近两年瘟疫,地震,极端天气频发,世界各地出现异象,世界末日要到了吗?天主要收回世界了吗?

[天主教在线] 回复:
耶稣公开传教的第一句话就是:“时期已满,天主的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吧!”
“天国临近了”的意思就是:天主的国已经出现在人间,且不断地走向最后的圆满,而天国最后的圆满就是主耶稣再来的时候,那个时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末日。
为没有信仰的人而言,那是毁灭、接受审判的一刻。为有信仰的人而言,那是接受奖赏的一刻,是期盼的实现,是愿望的满全。如此一个值得期待和受光荣的时刻,难道基督徒不愿意它早日来临吗?所以,基督徒必须要反省,你为什么要害怕?如果是因为害怕审判,怕自己无法得救,那就从现在开始悔改。如果因为害怕这个世界要被毁灭而伤心,请问,基督徒的信仰难道就是建立在这个世界的繁荣之上吗?
实际上,我们并不理解为什么总是会有世界末日这个话题被提出来,但我们明白,是因为很多基督徒的末世观念是错误的。天国注定要走向圆满,世界也就注定有最后的时刻,这个最后的时刻谁也不知道,只有父才知道。这是耶稣清清楚楚告诉我们的,一个准备好自己灵魂的人,末日明天或后天,有什么关系?一个不愿意准备的人,就是想要清楚的知道哪一年哪一天哪个钟点来到,来到之前好好办个告解,这样就得救了,想的太美了!
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的出发点,重点不是究竟世界末日是不是快要来到了,而是一个基督徒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的态度,每个人的反应反射出了自己信仰的程度。
NO.8823:[伦理问题]关于告解「1/5/2022 9:09:58 AM」 [ ] (提问)
Male
一个教友
 
此留言保密,仅管理员及留言者可以浏览。

[天主教在线] 已经回复您,请 输入密码查看
NO.8822:[其他问题]教会的归属感困惑「12/31/2021 2:44:32 PM」 [ 邮箱:yashimaru123@163.com ] (提问)
Male
软软
 
首先向网站运营的所有工作人员致敬!
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近几年都没有太多时间去教堂参与弥撒。10年前受洗的我,曾经通过慕道班,结识了许多兄弟姐妹,后因没有时间参与弥撒,逐渐教会朋友圈就淡化了。天主教一直以来跟我的感觉是因为礼仪的高度一致性,我去到任何国家都可以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知所以然的参与到弥撒中去,但是偶尔现在去一次教堂,感觉已经没有什么家的感觉了。很困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每个像我们这样落单的教友,就像是一个一个分散的点,单独跟主产生联系,横向没有任何的交集。是否在体制上,可以做一些改革或改变,比如呼吁各个教堂,以包容的心态,官方的渠道,固定化的组织一下活动,让大量我们这样的“信仰落单的孤家寡人”重新找到组织。我知道每个堂区都会有圣经分享班、唱经班等等活动,但是都不是特别年轻化,充满了“老人”,不适合新人的融入。这应该也是教会设置普世青年节,希望解决的问题。毕竟教会是需要新陈代谢的,一批又一批的新人入会,没有一条畅通的路径,成熟的找到组织的模式,无数年轻人会离开的。我知道您方的回复,一定会教导,何谓真正的信仰,我也知道并不一定要与人产生联系,跟主产生联系是最核心的信仰价值观。但是毕竟教会现在年轻人的面孔是越来越少了,从组织架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如何吸引了年轻人,同时留住他们,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思维去创新一些“生活方式”,才是根本。基督教一直靠家庭聚会或者线下聚会,甚至组织玩剧本杀,ktv等吸引人留下,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直在发展年轻人,想他们所想,提供他们舒适圈,寻找到符合21世纪潮流的方式,才可以让我们不心寒,走入教堂具有代入感,融入感。方式多种多样,就看开明程度了。不然年轻人大批量的进,大批量的消失。这个问题其实本质上是和传统的教会生活方式在博弈,不创新,不开拓,传统输了的结果。

[天主教在线] 回复:
洗礼后,最重要的是再慕道和再培育的跟进,不然,领洗的热火一过,就会慢慢的冷谈,进堂次数逐渐减少,严重的甚至会失去信仰。很多教区,慕道者领洗前的教理培训是一种很机械式的背诵模式,不管懂不懂,只要会背,考核通过就可以领洗,这种模式为教授慕道班的老师来说最为轻省。慕道者在慕道班的学习过程,应该也成为一个互相建立友谊的阶段,领洗后,依然可以继续这种几个人集在一起的模式,只不过信仰分享比重占大一些即可。这样,慕道不为领洗而中断,却是领洗后的延续和升华。这个工作其实应该是堂区和慕道班老师来组织的。
中国天主教徒的人数,从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到八、九十年代的黄金期,不过30年左右的时间,一度高达1200万天主教徒。但其衰落也非常迅速,到今天的不足1000万,修道院人数剧减,宗教热情低落,也不过30年的时间。这有多种原因,但和外部原因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基督新教和天主教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一样的,而基督新教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我们必须要从内部找原因,体制方面,我们无法改变什么,说多了很容易成为抱怨,甚至不小心还得遭受来自教会的批评。我们想在教会生活这个层面谈谈我们的感想和看法。
天主教会的圣统制和礼仪的高度一致性使教会保持了美好的合一精神,反观基督新教,则呈四分五裂的状态,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个新教派诞生,也有成百上千个教派消亡,几个人就可以成立一个教会,一个派别。但礼仪的高度一致性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带来信徒宗教生活的僵化,再反观基督新教,不仅他们的宗教生活异常活跃,甚至就连歌曲都很接地气。
一个比较理性和比较可行的革新方案是这样的:天主教徒的宗教生活从完全的礼仪性到以圣言为中心的礼仪生活。简单来说即是,完全遵循现在在礼仪生活,但在具体的过程中适当放大圣经的比重。除了推动堂区基本的宗教活动外,比如圣经学习班、个人读经抑或神恩复兴。祈祷和弥撒要做适当的调整,祈祷要从传统的念经到一起读经或神圣阅读过度,弥撒中的圣言部分要加大,相应的,读经之前的礼仪要简化、缩短,从进堂到读经,永远都不要超过4分钟,因为这并不是弥撒的中心。讲道也要逐渐侧重在讲经上,而不是谈一些和读经毫不相关的话题。时间允许的话,亦应加入教友的分享;信仰的生活见证分享,有助于气氛的活跃,避免一台弥撒中成为神父的一言堂。
总之,堂区的宗教活动中心应该以圣经为中心。祈祷时,拿起圣经来祈祷,弥撒时,拿起圣经来读,信徒手中所拿的不仅是念珠和歌本,弥撒中不仅是聆听,当然可以一起读经分享。在礼仪中碰触天主,更在圣言中遨游。
只有天主教徒的宗教生活模式有了改变,信徒能在祈祷时用自己的话祈祷,能在弥撒中大量的接触经文,再加上私下的圣经阅读,才能在面对教外人的时候跟他们去交谈。只会念经,从来不读经的教友,即便想去传教,内里也没有东西可跟人分享。天主教的传统礼仪生活,培养出来的教友大多没有传教冲力,从基督新教转到天主教的新教徒,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天主教礼仪生活后,也逐渐失去传教的冲力,这个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
天主教会的礼仪生活基本上都集中在了教堂里,家庭教会的概念已经在我们这个时代谈出了。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的话,家庭亦应该是教会的细胞,因为教会就是生活的人。一直以来我们的传统礼仪生活基本上都集中在了弥撒上,家庭或几个家庭间的礼仪性集会就被忽略了。其实,基督徒基层团体的集会往往会比教堂中的弥撒更重要,因为这种家庭集会目的性和适应性更强,而弥撒则是针对所有人的。然而,从实际经验来看,这个推广非常难,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天主教徒,特别是中国的天主教徒,已经几乎到了唯独弥撒的境地了。
至于青年人的流失,这个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教友人数下降中的一部分。相比而言,欧洲年轻天主教徒的下降速度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在某些传统天主教国家,18-24岁的年轻人承认自己是天主教徒的,从30年前的几乎80%下降到今天的不足30%,30年的时间下降了整整50个百分点。每个阶段的天主教信徒都有流失,而年轻人这个年龄段是流失最严重的。再和基督新教比较,他们的聚会模式似乎更适合年轻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从这个角度上,我们主张天主教的礼仪生活需要做一定程度的革新或调整,让整个教会都回归圣经。
无论是教会的牧者,还是普通信徒,睁开眼睛就会看到整个天主教会的局势,我们不能满足于今天的一种传统模式,而是要不断地看到身边的危机,并将“危”转变为“机”。
电影《修女也疯狂》,无论第一部还是第二部,影视网站都将其放入到喜剧类别里,其实这是两部非常深刻的电影,第一部完美的诠释了教会在传统与现代两个时代交接时的碰撞,而第二部更具有教育意义,更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具体应用。所传达给人们的只有一个讯息,在死路一条的情况下,唯有大胆的积极创新才有出路。这其实也是若望二十三世所提出的“跟上时代”口号的意义,我们所作的,不仅要跟上时代,还要融入到时代中,跟这个时代的人一起脉动。一个中世纪面孔的传教士是无法在这个时代带给人福音的。
NO.8821:[其他问题]圣诞节的由来「12/25/2021 3:06:34 PM」 [ 邮箱:ylc76@qq.com ] (提问)
Male
Joseph
 
圣诞节的日期是什么时候确定的,为什么定为现在的日期,圣经中真正的圣诞日应该在什么时候?

[天主教在线] 回复:
从圣经记述中,我们无法确定耶稣具体什么时候降生,今天我们在12月25日庆祝耶稣的诞生是基于一些历史原因。百科上给出了两个历史原因:
1、密特拉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在公元3世纪密特拉信仰鼎盛时,这两种宗教曾广泛争夺过信徒。圣诞节与密特拉的关系最奇特,因为这一节日(按现行格里历是12月25日)在罗马帝国时代原是密特拉神的生日。新约和一些最古老的诺斯替派文献并没有记载耶稣的出生日期,希波的圣奥古斯丁就指出圣诞节与异教节日的令人不愉快的关系。很多近、现代研究者(如金枝的作者詹姆斯·弗雷泽)认为早期基督教会为了更好地吸引异教徒入教而刻意选择了这个日期。总之,在基督教与密特拉教的斗争中,密特拉教最后是失败了,但不能认为它没有留下任何影响。
2、圣诞节并没有出现在早期基督教的节期之中,如爱任纽和特土良都未提及。关于圣诞节期最早的记载来自公元200年左右的亚历山大,其时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称,有些埃及神学家不仅对基督的生年,同时也对他的生日过分好奇,并把这个生日定在奥古斯都在朝的第二十八年 Pachon 月25日(即阳历5月20日)。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时亚历山太的教会确定了dies Nativitatis et Epiphaniae(圣诞节和主显节的日期)。在12月庆祝的圣诞于五世纪时传入埃及。在耶路撒冷,来自波尔多的朝圣者 Egeria(亦称 Silvia)见证圣烛节(圣诞后四十日)是在1月6日后的四十日,而当地圣诞应为一月六日。在安提阿,公元386年前后金口圣若望呼吁教会统一在12月25日庆祝基督诞辰,其中一部分人在其他日子庆祝这一节期至少已经十年。
既然圣经中无法确切知道耶稣什么时间诞生,后期只要大家有一个约定的日子来庆祝就可以了。为没有信仰的人来说,什么日子庆祝都一样,反正就是各种节目、假期宴乐等等。为基督徒来说,重要的不是耶稣到底出生在哪天?或者我们今天来纪念历史中的耶稣诞生的那一刻。重要的是:救世主今天为我们诞生了,不是历史性的,而是临在性的,意思就是说,圣言在我们庆祝的那一刻,取了血肉(我们的身体),临现到我们身上,又一次的进入了人类的历史。所以,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这一刻,让圣言再次降生才是我们庆祝的重点。没有耶稣的圣诞节是空洞的,也是无意义的。没有内在生命的改变,没有和圣言的碰触,仅仅听听弥撒,或者亲吻了圣婴等等圣诞活动,依然只是过了一个教外人的圣诞节。
NO.8820:[其他问题]父母不许信主,该怎么办「12/23/2021 5:31:01 PM」 [ ] (提问)
Male
主啊我有罪
 
我是自行慕道的。我最早是通过一个小学同学(三代奉教,与我家是世交)接触到的天主教,后来也看了包括圣经在内的很多资料,就逐渐有了进教的想法。我也曾经把这个想法告了家中长辈,最开始他们以为是开玩笑没当回事,后来就非常反对,还说会影响工作什么的(父母想让我进体制)。我父亲之前看见我吃饭前画十字圣号,就骂了我一顿。而且好几次想去教堂,也被他们斥责,吵了很多次。虽然吵架,但我真的不想与父母闹僵。我现在只能偷偷在家读经祈祷,看网上的弥撒直播,平常也常为父母祈祷,努力多行善事。可我现在很苦恼,怎么办?

[天主教在线] 回复:
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正是你的信德受到考验的时刻,同时也是一个恩宠的时刻,因为天主既然赐给了你一个十字架,就必定赐给你背起这个十字架的勇气。待试验时期结束,曙光就会来临。要像农夫期待田间出产、像更夫待旦一样,在坚忍与期望中度过这段时间。永远都不要失去耐心。
同时也要为自己的父母祈祷,求天主转变他们的心意,很多我们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天主面前都是可能的。我们也为你祈祷,愿你能坚强你的信心,早日实现领洗的恩宠。
页次:20/608页 每页15条 总计9119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分页:14页 15页 16页 17页 18页 19页 20页 21页 22页 23页 24页 25页 26页

© 版权所无,欢迎转载。Copyleft 2003.天主教在线 【佳播工作室】
咨询Email:chinacath.org#gmail.com
本答疑系统属于天主教在线,本站许可大家在任何地方使用我们提供的答案,唯在对答案做任何修改时,请事前通知我们。

 
  教义教规 圣经疑难 婚姻家庭 伦理问题 生活问题 其它问题 教堂查询
天主教是否拜偶像 如何加入天主教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区别 基督教还是天主教
怎样理解三位一体 基督教提出的几个问题 玛利亚的地位 教友能给已故亲友烧香吗
有关创造的几个问题 圣经中血腥情节描写 基督教与天主教诠释圣经 《圣经密码》可信吗
天主教徒与外教人结婚 如何对待同性恋问题 婚姻问题集锦 II III IV 婚前性行为的问题
从教律看婚姻 道德两难的疑问 为何天主准许恶在世上 手淫是一种罪吗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力 星期五可以吃肉吗 早恋在天主教是犯罪吗 圣神同祷会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