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NO.746:[认识教会]我只想保护自己而信奉天主教可以吗?「2/9/2008 8:21:56 PM」 [ ] 留言
Female
哈哈
    我之所以想信天主教是因为我想保护自己,因为我听说天主教在婚前不可以有性行为,对吧?那我想问下我是女生,那男人信的话也是要遵守这有一条,对不?我的思想是属于那种保守的,我怕以后交男友后被别人碰,我希望我到结婚后把我唯一珍贵的东西送给我的丈夫,我不希望我不纯洁,其实男生我是不在乎的,可如何保护自己,我很苦恼,因此我希望信奉这个天主教可以让我有个借口,那我不想去教会,我家里没人信这个,我还是学生也没时间去,也不知道教会在哪,只是心里认为我是一个信奉这个宗教的人,那我可以对别人说我是天主教教徒吗?这样算是一个教徒吗?我现在开始有带十字架项链,我觉得那个满好看的,而且耳环我也有,我不排斥这个东西,而且觉得很漂亮很喜欢,我可以以后结婚了就不信它吗?或者说可以随时都可以从中解脱出来吗?如果没什么变故的话我想不会出来的,还有以前信佛的可以来信这个教吗?我信什么都没有仪式成真正的教徒的,应该没关系吧!我对天主教不太了解,也会慢慢去主动了解他的,我算一个诚心的教徒吗?主能接受我吗?我觉得这个教满适合我的,再说我不骂人,很少说脏字的!但是环境的限制,家里没人信天主,所以我才这么晚发现有这样一个适合我崇敬的教,我现在20,信它不晚吧?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在回答完上一个问题后仔细看了您的问题,一时找不到好的回答方法,毕竟您还不是天主教徒,而且这个问题也挺怪的。
晚上下去吃饭,饭桌上有汤,旁边放着勺子和叉子,心里想着这个问题吃饭也就分心了,随手拿起叉子当勺子来喝汤,喝了好几次也没有发觉是在用叉子喝汤。等到发觉了就突然想到了回复您的方法。
就譬如喝汤吧,人饿了就会吃饭喝汤,这就是人吃饭的近目的:充饥。不论怎么样,能把饭弄到肚子里就算达到目的了,不饿了就行。但是,如果是有饼,总不能不经过咀嚼就整个的吞下去,吞下去固然能填饱肚子但对消化不好。如果要喝汤呢,或者端着碗喝或者用汤勺喝,这是常规方法,如果用叉子来喝汤呢,属于非常规方法,只要有时间还是可以把汤喝完的,但,也许等你把汤喝完了就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
好了,现在来看您的问题,我们就把信仰比作要吃的饭,人不吃饭就会饥饿,人没有灵性的食粮也会精神贫乏,缺乏一个价值观念。为什么天主教徒中绝大大部分人都拒绝婚前性行为呢,是因为他们经过漫长的精神教育,已经有了一个贞节的价值观念。若要获得这个价值观念有很多的方法,在教会里可以借着团体生活,灵性训练,祈祷生活,圣书阅读等等来获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常途径。但是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同样可以获得天主教性灵上的富裕,可以借着研究,借着咨询、访问等等的方式来多少领略一点,这种方法就好比是前面提到的用叉子喝汤。这种方法固然能多少领略到一点,但是真正的精髓和内容却是无法获得的。
看来老天真的在帮我们回复这个问题啊,不知道怎么那么巧在餐桌旁边的一个架子上放着一本摄影集,是杨延康拍的有关陕西乡村天主教的一些照片展,装帧很精美,照片都是黑白的。因为在2月7号的时候我们添加了一篇有关杨延康的文章,所以就有了特别的注意。一页一页的仔细看了这些摄影,感觉拍的非常的细腻喝深刻。
为什么要在这个问题里提到一本摄影集呢?是因为这个摄影者非常的特别。杨延康一开始跟您一样,没有信仰,但是他对拍摄信仰题材的东西产生了兴趣,他就想用自己的镜头拍摄下人们信仰生活的各种状态。作为任何一个摄影爱好者来说都不会成为问题,因为教会也没有禁止过无信仰的人对自己的信仰生活拍照。下面,我们引述那篇文章里的一些原话来看看他后来发生了什么。整个文章可以从这里阅读的到http://www.ccccn.org/article/other/wenzh/qt/2008-02-07/1728.html

一开始,他采取的是一种“望教”的姿态,也就是以一种外部观察者的身份,捕捉天主教徒们的一举一动。但他渐渐发现,很难捕捉到教徒们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他对观察者的“外部”定位本身也起了怀疑。“如果我顽固地维护那种所谓‘批判’的意识,就会对拍摄对象采取一种猎奇的,甚至嘲讽的心态,刻意地去寻找他们身上那些矛盾的、不合时宜的,甚至所谓‘愚昧’的东西”,杨延康说:“但这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我想要拍出他们的真情他们的心灵。”于是,杨延康在1997年受洗,成为他拍摄对象中的一员,此举让这位摄影家完成一个根本的转变,把影像从视觉层面转换到了信仰层面。
2002年,杨延康十年磨一剑的“陕西乡村天主教”在京展出,轰动全国。评论指出,杨延康的作品体现出“对真相的深刻尊敬和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积极诠释的创作欲望”,其工作已经超出摄影本身,而成为有社会史学价值的图像文本。
2003年1月,杨延康去了甘肃的拉卜楞寺。就在那座寺院,杨延康皈依了藏区佛教,开始“藏传佛教”的主题拍摄,这一次,他依然打算花10年的时间。一会儿接受天主教受洗,一会儿又信仰藏传佛教,许多人质疑杨延康的宗教态度。有人批评说,他的信仰完全处于功利目的,为了拍某个教,就去“信”某个教。杨延康对此不置可否,在他看来,宗教没有太多的框框和壁垒,关键在于内心的虔诚,在于你是否真的信仰,在于你是否能从信仰中得到信念、信心,以及随之而来的幸福。他还告诉记者一个小故事。一年春节,两位陕北的天主教神父到深圳去找他。正巧,一位藏区的活佛也借住在他家中。四人共处一室,其乐融融。他们一起畅谈宗教,惺惺相惜。不过杨延康也坦言,说到底,他最信仰的,也许是“影像教”。

我们在这里不去讨论他的信仰问题,而是着重去看其中的一点,就是若想真正汲取到一个教派的精华的东西,一定需要有一个灵性上的皈依。也就是说,宗教给人的不只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也是一套活生生的生活价值观。信仰的眼睛会让人领悟的更多,这是在没有信仰的时候所无法体会的。我们经常认为有一句话是矛盾的,这句话就是“信仰为了理解”,因为在我们的意识中,我如果还没有理解怎么会有信仰呢?应该是先理解了再信仰啊。其实,真正的吊诡也就在这里。了解教会的人多的是,没有信仰的人获得教会认可的神学博士的人也有的是,他们拥有足以教导人的教会知识,但是却没有信仰。所以,有无信仰与理解多少并不是成正比的。可是,一个真正沉浸到信仰中的人就会发现在信仰之外无法发现的东西。

我们不想再过多的说很多大道理,再回到一开始,我们真的希望您哪天体验一下用叉子喝汤的感觉,在喝的时候想想我们说的是对还是错。

返回在线答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