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NO.711:[教规教义]有比圣经更大的权威吗?「1/24/2008 9:42:18 AM」 [ ] 留言
Male
难到“圣经至上”不对吗?难到有比圣经更大的权威吗?一切神学、制度、传统、权威不都应该放在圣经之下检验吗?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圣经至上”这个词汇虽然不是我们的首创,但是也很少听过,所以其内涵和外延需要界定。如果我们把“圣经至上”理解为“尊敬、推崇、提倡、重视、给予圣经一个很高的位置”,那么,“圣经至上”的这种概念不仅无可厚非还非常值得提倡。但是,如果将“圣经至上”理解为“圣经高于教会权威,其它一切都应在圣经之下,唯独圣经才能裁定一切真理”,那么,这种说法是我们不接受的。

在我们回答有关《旷野的呼声》的那个问题中我们使用这个词汇,由于我们承诺不再对《呼声》有后续的评论,因此,我们直接视这个问题为一个新问题进行答复。

一、圣经权威和教会权威孰大孰小?
圣经是在天主的默感之下由圣作者写成的,因此这成为圣经权威的最根本原因。那么,教会权威是怎么来的呢?当基督在世上的时候,他以自己作为先知的职分选立了12个宗徒,这12人组成一个团体,一个具有先知性角色的团体。很显然,这个团体的先知职分的权威性是来源于基督的。宗徒大事录记载了很多宗徒们权威性的发言,也正是因为这些权威性的发言基督信仰的基本信仰成分开始慢慢形成并在后世逐步发展开来,从而构成了基督教的根本。在今天,我们很容易理解到:因为12人组成一个不可分的团体,在这个团体内的权威密切的相连于基督的先知职务,后续发展中,在教会内的权威与教会的权威又渐渐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直到马丁路德改教之前没有这个谁大谁小的争论,路德以圣经为根据向当时腐化的罗马教廷开炮原意是想恢复教会的纯洁,并没有一点将圣经权威置于教会权威至上。路德也从未真正“唯独”只用圣经,他真正要做的是想用圣经将罗马传统中的那些腐化的部份去除。不幸的是,他的这些驳斥天主教的观点被人误用,远远超出他自己对这些观点的运用,许多激进的宗教改革家由此在逻辑上得出“唯独圣经”的结论。

在今天,很多知之甚少的人还在散布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言论,比如,很多新教徒这样说:“天主教认为教会有权威来定夺如何解经.教会的权威高于解经,而基督教认为圣经有权威来审判教会,圣经的权威高于教会。在天主教的看法圣经正典的定夺也是教会的权威,而基督教认为是圣灵引导教会顺从最高的权威(神的权威)。这也引起后来天主教狱炼的思想、教皇无误论、马利亚与基督共同完成救赎,这些都是不合圣经的。”

我们查阅了教会历代官方文件和训导,都没有发现一处有关“教会的权威高于圣经权威”,也没有发现“教会的权威高于解经”的类似说法。我们无意去回复这些望风捕影的说法,只在这里强调一点:天主教会从没有认为教会的权威高于圣经的权威,但也没有说过圣经的权威高于教会权威。

那么,究竟二者是什么关系呢?

二、圣经权威与教会权威的关系。
首先我们看圣经与教会的关系,天主教新要理说的非常好:“蕴藏在圣传和圣经里的信仰‘神圣遗产’(信仰宝库) (弟前6:20),是宗徒们委托给整个教会的。”一方面肯定了圣传和圣经不是以自我成长方式流传后世的,是委托给了教会,圣经在教会内成长;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教会是接受了一个信仰的宝库,主教们作为继承宗徒们先知性角色的职务使他们有权力和责任以正确地方式解释书写的或传授的天主圣言,这个权力与责任就来自宗徒们在教会内的权威的继承。

需要注意的是,信仰遗产是交给了整个教会,并不是单单交给了继承宗徒们的主教。但正确地解释书写的或传授的天主圣言的职务,只委托给教会内活生生的训导当局,即是与伯多禄的继承者──罗马教宗共融的主教们,他们以耶稣基督的名义行使这权力。但教会的训导职务并非在天主的言语之上,而是为它服务,这职务只教导所传授下来的真理(参教理75,76号)。教会训导当局并没有剥夺教友个人性的解经,因为这些个人性的解经并按照圣经的生活是形成“教会信仰意识”的一部分。教会训导当局为了保持圣经思想的一脉传承不至成为个人性解经的牺牲品就特别的强调这个“正确地”层面。退一步来说,如果没有一个最后的解经权威怎么避免各执一词形成个人性的终极裁判和权威呢?难道圣经的真理就由那些互为矛盾的个人意见决定吗?这不是真正的圣经的权威,而是彻底的将圣经的权威置于个人权威之下。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圣经与教会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举一个很不恰当的比喻来浅略的说明一下其中的关系。
马车之所以被称为马车是因为有车,也有马,没有没有马的车能独自前进,也没有没有车的马在这个意思上存在某种价值的。马车的价值在于有车而且有马在拉才因此具有了交通运输的功能,讨论车的价值大还是马的价值大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车和马在一起并相互配合的时候才是彰显它的价值的时候。
圣经犹如车,教会犹如拉车的马。圣经没有了使它前进的教会圣经就是死的,是死的文字,不会产生出拯救的力量;教会没有了圣经作为基础与泉源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能成为基督拯救人类的工具,更不能自身存在下去。

圣经与教会的关系跟圣经权威与教会权威的关系基本上是一样的,圣经之所以具有不灭的权威是因为圣经被交托照管在一个具有权威的教会里,教会也因为拥有能正确的解释这个权威而拥有相随的权威。我们不仅不能人为的将他们分割,更不能试图将一个放上面一个放下面,甚至看成是对立的。

三、神学与圣经的关系
神学一词,可以简单的解释为以神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希腊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上帝/天主)和λογος(即道/言/话语/学说)两个字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类对上帝正确认识的学说之意。在中世纪盛期,“神学”这一概念就在大阿尔伯(早期经院哲学)和圣文都辣(盛期经院哲学)首次获得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含义:“关于神圣知识的领域”,包含了整个基督教学说。在这个意义上,“神学”这一概念的意含逐渐固定下来;后来,尤其鉴于圣多玛斯的《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神学特别被视为一门思辨性的、理论性的科学。

路德宗的神学家卡利克斯特(Georg Calixt)指出神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信仰实践和对信仰的直接知识是有所区别的。这在卡洛夫(Abraham Calov)和奎恩施特(Johann Andreas Quenstedt)的神学中明明可见。尽管他们把神学视为先于信仰的,但这种关系在启蒙运动时期却被颠倒过来:神学是次要的、从属的,作为对信仰或宗教所作的反思形式。这种关系规定首先出现在塞姆勒(Johann Salomo Semler)那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把神学理解为一门实证科学(positive Wissenschaft)。我们不去讨论究竟神学先于信仰还是信仰先于神学抑或是否能实证,因为我们关注的是神学究竟高于圣经还是圣经高于神学。

天主教会这样认为:神学是关于基督信仰及其对象的建构性反思和科学性阐述。圣经占据核心地位,尤其表现在天主教会传统的信理形式上。新教神学与天主教神学的根本性差异在于,新教神学并不承认一个能对信仰真理作出教义学规定的最高教会训导当局。因此,新教神学可以理解为对《圣经》经文不断进行的解释过程,圣经是信仰的根源以及神学反思的规范。学术性的神学研究虽然扮演着一定的重要角色,但并非形成教义的唯一要素。而能够成为新教教会教导的东西,乃是由所推选出来的教会领导组织(例如教会议会)通过神学反思和祈祷来决定的。

如果我们要统合天主教与基督新教有关神学的思想论述可以着眼于双方都认为神学是对包含在圣经中的信仰的一个诠释,在这个视点下,神学的任务也就重点在于如何能正确的理解并诠释圣经。因此,神学不是我们信仰的一个对象,而是作为陈述我们的信仰而存在。那么,神学作为诠释信仰的学问就必须要置于圣经之下,被圣经检验吗?

假设神学需要被圣经检验,但圣经又如何检验神学呢?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方法去检验。用圣经原文?圣经里没有记载没有出现的文字在神学上就无法成立或研讨吗?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在圣经上没有出现过的在神学上依然可以成立并用人类的理性去反思推论,比如,三位一体。有人马上会说,尽管圣经中没有出现三位一体的字样,却有很多经文在不同的地方提及了。那么,按照这样推理,这不又回到了神学层面了吗?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经文收拾成三位一体的理论思想呢,不借助神学还借助什么?这反倒成了用神学方法去提炼圣经中所表达的思想,恰恰在证明神学并非被圣经检验的。

就如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文学当然不能脱离它的泉源,但是文学也不能放在真实的生活中接受检验,将文学等同于生活。神学与圣经的关系也大致如此,在这个比喻下我们为可以说神学来源于圣经,但却高于圣经。因此,这就涉及到了如何理解“高于”这个词汇。如果是指可信的等级或距离信仰主体的程度而言,无疑,我们应该说圣经远远高于神学;但如果是指一种经过提炼的审美论证层次,神学高于圣经。而这个“高于”并不成为对圣经真理的论据,换句话说,圣经中的信仰真理并不因为有了神学的这个论证就更具有真理性和确信性,神学具有使隐蔽在圣经中的真理在神学的诠释中被人审视的更为清楚和深入的功能。我们要相信的是经过文学描绘下的具体真实的生活现实,而不是文学本身,文学方式作为一个工具性存在,在更为深刻的揭示生活现实上是必要的。神学作为一门有关神的研究的学科,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是不可或缺的,方法总是为目的服务的,但方法并不从属也不低于目的,而是具有各自相应的范畴。宽泛的来说,只要我们在读经的时候进行思考就不可避免的进入神学领域,或深或浅,都是一种对神和神的话语的思考和研究。

经过我们上述的阐述,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去逐个推敲制度、传统、权威与圣经的关系了,因为这和学识并没有绝对必然的联系,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心态的问题。

四、正确的心态
我们人喜欢一种非黑即白的逻辑关系,因为这样会很清楚和干脆,可是事实上很多时候无法抹煞一种非黑非白的灰色状态。我们也喜欢简单的判断出高低优劣,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轻易的去给予一个评价和接受程度。

一旦是处于关系中的两个或多个事物就不能忽略其中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依赖度。既要看到其中的缺点又要看到其中的优点,既要接受又要批判。具体来说,我们需要看到圣经与教会的关系的相互性,要接受其中正确的思想,就是教会应该视圣经为他的基础和中心,又要批判那些打着推崇圣经高举圣经的幌子实则消融教会的权威而推行并竖立自己个人权威的思想和行为。在顾及到彼此的优缺点和批判接受之后我们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一个层面被特别的强调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另一方面,当特立腾大公会议为了对抗宗教改革思想特别强调教会权威的时候,无形中让人以为教会的这些论断和判决凌驾于圣经之上。历史无法回退,我们也无意去批判历史,但历史中发生的事件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戒。当梵二以后各种高举圣经的思潮出现时我们就必须要注意圣经与教会权威的关系了,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过于强调圣经而忽视了教会的训导权。

同样,我们的宗教生活也是如此,我们不仅需要理清主次,强调该强调的又不忽略和抹煞那些没有强调的,次要的和那些没有被强调的不能因为有了强调的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比如我们强调圣经在教友生活中的份量,既不可过分夸大,认为圣经才是教友成圣唯一的途径从而降低圣事的功效和其它相应的圣善方法,又不能贬低圣经,把圣经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阅读品而已。肉固然有营养,但白水煮肉也食之无味,需佐以各种适当的调料,所以不能放太多的盐,也不能放太多的醋。我们中国人素讲中庸之德,在处理这些问题和事件的时候也应该多用中庸的眼光去审视才对。

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希望能给大家打开一条思索的途径,站在某种立场带着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弄得更为复杂。不过,谁也没有拥有全部的真理,我们也切愿在每一个回复中尽量离真理近一些,尽量剔除个人的偏见,客观的以正确的方法论去分析问题。希望我们的回复能对提问者有一些帮助。

我们特地为您转载了一篇一个东正教的学者对新教唯独圣经说法的评价,文章很长,但是很有说服力。这不是在说他的论述都是100%正确的,而是其中很多见解还是很中肯的。http://www.ccccn.org/article/guia/hujiao/2008-01-27/1623.html


返回在线答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