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NO.689:[其他问题]贵站对《旷野的呼声》有何看法?「1/18/2008 10:36:45 PM」 [ ] 留言
Male
呼声
贵站发表了吉林教区对《旷野的呼声》一书的神学品评之后,在不到3、4天的时间内又将其删除,贵站能否解释其中的原因?再有,对今日闹的沸沸扬扬的《旷野的呼声》事件贵站有何看法? 

[天主教在线] 回复:
不错,前几天是添加了一篇吉林教区对《旷野的呼声》的神学品评的文章,当时是一位文章添加员添加的,因为题目的关系我打开看了一下,发现这个神学品评的问题不亚于《旷野的呼声》,换句话说,这个神学品评出现了一些神学及逻辑问题。因为我很难置信这是张翰民主教的原稿以及想看看《旷野的呼声》原文究竟写的是什么就从网上搜索进入了论坛。从论坛中得知这篇品评并不是主教或教区公署公布的,既然带有私人性质,我便考虑到公布在天主教在线网站上也是欠妥的,因此才决定撤下。

因为《在希望中得救》通谕的第二部分翻译还没有完成,再加上有其它事情,我的时间很紧,就粗略的阅读了一下于海涛先生的原文,又浏览了几篇论坛上的帖子,我个人的看法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处理失当,媒体助澜,一错再错,和解艰难。”

一、 处理失当。据网络流言说:于海涛先生在出版散发这本讲义之前,曾经将此讲义送交了吉林教会当局,但是教会当局并没有同意印行,然后于先生自己私人性质的进行了印发。本人打电话给吉林教区负责人,称于先生并没有呈交任何申请批准出版的手续,而是径直私自做了印发。又联系于海涛后得知,私自出版的原因是这本来就是在各地的演讲讲义,因为很多人索要才整理成书的,另外一点就是于海涛已经预料到吉林教区不会批准。这里有两个失误,一是于海涛。就我个人的看法,于先生的作品并不能属于那种禁书之类,更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是,在于先生的那份作品中有一些先天性缺陷:第一、语言犀利但略带刻薄;第二、一叶障目,很多时候尽管语言里没有带出来,读者却能从文字间读出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就不是作者本人能够掌控的了的了,其中最具危险性的一点就是很容易形成一种“圣经至上论”进而走向“唯独圣经”“唯独圣神”和“唯独歌咏”的境地。经过询问各地情况,反馈过来的信息正在印证这一点,很多地方受到这个讲义影响的教友对教会的圣事已经产生了厌烦情绪,甚至很多人都自认近乎通灵;第三、以偏概全,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恰恰是这些活生生的第一手资料引证,如果不加分析和批判就会形成虚伪的不充足论据,换句话说,如果你以个别地方教会的个别事例归纳到一个普遍结论,那么,就会无可避免的遇到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就是归纳法的问题。20世纪的归纳逻辑学家大都把归纳法看作检验假说的操作,认为归纳法不能证明假说,只能为假说提供一定程度的证据支持。至于什么是证据支持又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和测度。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概率测度、认识效用测度和以接受为基础的相信测度。它们各有其职能和适用的范围。试图用其中任何一种去代替其他测度都是错误的;相反,应该在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内去发挥其作用。简单的说,于老先生由个别事例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适合于中国整个教会,只不过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具有一种代表性罢了,或者在某阶层具有代表性。在神学院学过伦理学的都知道,有些伦理说法是不应该让教友们知道的。文中特别提到的教会制度层面,甚至具体到修院教育,都是涉及到教会管理层面,需要教会当局的共同行动,而这方面就是作品的一个特色:闭口不谈如何与教会当局接洽协商,却选择了发动教友的做法,似乎教会当局是一个阻碍,体制不可救药,教友们就可以我行我素了。那么,将带有上述所述之缺点的讲义在未知会教区的情况下私自印发未免不被视为一种“个人主义”,教会不会凭空限制人的自由,但是当教会预测到将要带给其他人的影响的时候给予一些限制是出于团体性和教会的训导职务之考虑,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个人不能损及集体的利益,自由永远是带有责任的自由。当然我不是在说于老先生的著作就是专门为了损人利己而做的,而是在强调一个教会的人,处身于教会就要考虑到一种连带性和责任性。第二个失误属于吉林教区教会当局。因为完全可以让于海涛先生修改其中不当之处,完全没有禁止的必要,明智的进行引导不仅对吉林教区甚至对整个中国教会都有益处。信徒遵从主教不是出于其“武断的权力”,而是因为信徒在主教的行动中“确认到天主的工作”,故此,教会当局首先应该寻求的是天主的旨意,而不是私人的管见。当然,在做这个决定之前一定还会有其它更多的事情,或许是经过多次冲突,或者教区已经经过了深思熟虑才做的决定。不过,从品评的语气上来看,颇为生硬,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我不否认这是在维护信仰,但是平心而论,品评本身所具有的神学和逻辑上的问题也是值得商榷的。

二、 媒体助澜。由于媒体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一时间引发了很多人的兴致,甚至在论坛上特别开出讨论专题。问题是,网络的开放性同时也是网络的致命缺点,在一个没有权威和任何限制的方式下,人人就都有可能会成为权威,即便虚假的权威,或者成为一个吹捧者,或者成为一个反对、抗议者,甚至都允许成为一名谩骂者。另外,网络的公平性注定了所有人都有参与的平等权利,也就从中剔除了权威的存在,这样,就无所谓了权威,无所谓了教会。必须要说明的是,不是非得教会去带领媒体,更不是除了教会别人就没有了发言权,我只是在强调:出于网络的特性,各种各样的评论和见解在无方向和无目的的争吵中急剧加大了事件的传播速度与严重性,而同时无可避免的成为福传中地地道道的反见证。难道这点还不能印证于先生在讲义中说的“严重世俗化”和“我们是缺少爱”吗?所以,总的来说,在这件事上媒体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是一种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的作用。做媒体的都知道,网站就是靠这些吸引眼球的东西来增进人气,人们吵的越厉害我就越高兴,这不是“媚俗”还是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三、 一错再错。一错:处罚。处理失当后事件藉媒体之风渐渐扩大,于是,吉林教区痛下重拳。据说事件竟然连梵蒂冈都震动了,甚至传言说吉林教区对于先生的处罚也是教廷的意思。据说只是据说,流言也终归流言,真也罢假也罢,毕竟现在已经不是罗马一发话各地止争端的时代了。我不是在贬低教廷,也不是在讽刺那些只会做办公室的官员们指手画脚最终弄巧成拙,而是在指出一个事实:吉林教区真的有意要如此处罚于先生吗?我看未必,因为在处理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足以说明此处罚并不是吉林教区整个教会当局的本意,也就是下面所指的品评;二错:神学品评。标称为张翰民主教的这篇神学品评谁都可以看得出是一篇神学及逻辑问题漏洞百出的品评,这就是我一开始说的品评的问题并不亚于《呼声》。甚至我怀疑这根本就不是出于主教之手(经过询问教区负责人的确不是主教本人写的,而是主教签字的。尽管这依然代表着具有权威性,但是也就意味着会存在另外一种声音),限于篇幅在此无法一一陈述。那么,究竟为什么要在处罚之上加一篇品评呢?是为了不让处罚显得赤裸裸吗?还是有其它的意图,要引导教友吗?难道在递交给于先生后没有想到过会有今天这么强烈的对品评的抨击吗?因此,我个人的解释为:吉林教区并不是想真正的处罚于老先生,品评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可是,在于先生的阵营里却有人没有读懂这个品评,非要把这个遮羞布扯开,于是便发生了:三错:就是一错再错。有人强烈攻击品评,逐条陈述,据理力争,初意是为了于先生辩护,打抱不平。精神固然可嘉,但却是在乱中添乱,将于先生无形中拖入了与吉林教区或者说与主教的尖锐对抗中。我用了“对抗”一词并不是纯粹修饰性的,这个印象是从论坛上的激烈言论中读出来的。这样,就形成了以于先生为代表的“激进派”和以张翰民主教为代表的“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对立,这个对立在日益激烈的职责下显得特别明显。根据吉林教区负责人的说法,品评是为了纠正于海涛的错误,是个人性的,吉林教区得知被公开到网络上还是于海涛打电话给教区询问为什么会被发布到网络上之后才知道的。这里因为事实上已经被公开了,也就无法追究了,但是这种公开无疑为竖立一种连于先生都不想要的对立产生了基础。

四、 和解艰难,但有希望。一来,吉林教区方面不想退步,退步就意味着自己或上边决策的失误,通过电话也能够感觉到吉林教区的某种强硬姿态;二来,于先生也不想退步,因为退步就意味着理论真的有问题和理想的落空,出于禁令又不得不遵守。可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双方乐于见到的,一方面吉林教区受到瞩目,如此的冲突并不会因为处罚而尘埃落地,我相信吉林教会当局也会考虑到一种更大分裂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另一方面,以于先生为代表的“激进派”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很多地区主教神长们的抵制,这种无形中的抵消力量为今后“改革”教会的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尽管不是于先生能预料到的,但却是于先生绝对不愿看到的。教廷近年来对那些跨教区性的组织非常留意,从《牧函》收回1978年给予中国大陆的特权就可以完全看得出来,从某个层面来讲,不断的在扩大教区主教的权利。而且,在中国大陆绝大多数的教友心目中,尽管你很对,但是如果你在跟主教作对也没有办法接受你,从《圣心蓓蕾》到各处办班都是跨教区性质的,各地牧人当然在关注这个事件,就是在看结果,说的露骨一点就是:如果你连本教区主教的裁决都不服从,那你到了我教区以后我就更拿你没有办法了。这样,只能给其它各教区增加防范心理,甚至下逐客令。所以,我认为,这样拖下去对双方并没有好处,对教内教外影响巨大。但是,和解的希望还是有的,本人愿意提出一种方案,仅供双方参考。首先,于先生应该和教区达成一个协议:即于先生应同意修改其中有问题的地方,待达到能通过审核和出版的程度时教区应撤消对于先生的处罚。这样,于先生既能达到更新教会的理想抱负,又能获得各地主教神长们的支持。说实在的,《呼声》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并不是异端或异说性的,可惜一些表达未免太激进了些,另外就是方法论的问题。这方面应该学习教会官方训导的平衡理论,当强调了一个方面以后,应该马上用另外一个方面来平衡,于先生仔细研读一下教宗本笃十六世写给中国教会的牧函就再清楚不过了。作为教区主管,应该就教于其他睿智人士,不能凭意气行事,这不是一个教会牧人的态度。

教会历来的改革和更新莫不是从内在着手的,而不是“外科手术”式的。如果于海涛先生一意孤行,不肯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不肯与教区和解,那么,一旦出现更大的分裂,不仅应验了于先生书中所说的借鉴新教之长,就连于先生本人也走进马丁路德的老路了,这才是各地牧者们最为关心的。让我而言,最为放心不下的就是:凤翔教区李镜峰主教发布《警惕“旷野的呼声”》一文后,李主教也招来了一片骂声,那么,这个现象就不正常了。这就恰恰说明了受《呼声》影响的人的“圣统制”观念被歪曲了,而事实上以于先生为首的“激进派”也在走着这个路子,那么,可想而知,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在全国被禁的可能性一定会指日可待。我们教会固然要“改革”要“更新”,但不是一种马丁路德式的改革,其实路德一开始也不愿意更没有料到会走上于罗马决裂的地步。到了16世纪,真正复兴教会的是圣依纳爵,是十字若望,是大德兰。我们翻开他们的著作一点都不会发现那种“激进”“制度性颠覆”的用语和文字暗示,甚至没有批评,更没有品评。十字若望被同会修士囚禁这个残酷事实都没有被圣人大书特书,反而成就了他影响千秋万世的《心灵的暗夜》。错了不怕,最怕一错再错,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值此历史十字关头,于先生和吉林教区不可不谨慎处之。

通过电话,经过和于海涛的磋商,于先生同意修改自己的作品,甚至可以重写,达到吉林教区主管当局的认可标准为止。但是就吉林教区而言,并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教区的事情,若要教区达成一个一致的意见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实现的。

根据于海涛的意思,并不赞同把这件事在网络上讨论,也希望众位网友和网管自律。因此,天主教在线也仅发此一分析文章,并不再公开讨论,所有后续跟进言论都将被删除。天主教在线会以实际的方式帮助双方和解,希望各网站也予以配合。如果对此文有不同意见者请私下联系我们。

最后,《旷野的呼声》让我想起了洗者若翰,他是“旷野里的呼声”,为耶稣铺平道路。但是“呼声”终究是“呼声”,若翰不是呼唤大家注意自己或是朝向自己,而是将手指指向耶稣,“看,天主的羔羊”,“他应该兴盛,我应该衰微”。所以,呼声作为一种警醒有存在的必要,但是一切都应指向呼声所应该指向的方向。我的意思是说,《呼声》作为一种“呼声”应该让人去注意《“呼声”》所指向的那位,而不应该在《呼声》本身上斤斤计较,划牢自缚。

返回在线答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