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羔羊 |
|
|
我所研读的是思高本的圣经。我认为天主教的圣经更接近于真理,所以不会改变,但是人名地名的译法和国内绝大多数书籍不同,让我觉得很烦恼。我知道这是翻译源不同的关系,也知道我所读的译法没有错。可是我还是很烦恼。请问我应该怎样对待这个问题呢?大家是怎么解决的呢?会有对照表一类的东西吗?大家看别的书提到圣经内容的时候都是用的不同译名,不会觉得有障碍吗?
|
|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因为天主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比新教要早的多,但是却没有正式翻译出版过一本新旧约圣经。比如在明朝时期来华的孟高维诺,翻译了部分圣经,但是也仅仅为蒙古人阅读而已,其后十六世纪耶稣会再次将福音传入中国的时候也没有系统的翻译出新旧约圣经。至于到了近代马相伯翻译的新约,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约,而是类似新经大略之类的版本,就是去掉四福音中重复的章节以故事的形式来翻译。 新教在1919年出版了官话和合本,这是圣经翻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圣经正式的出版,有助于圣经和译名的传播。而天主教方面,尽管有萧静山、吴经熊、马相伯等人的一些译本,但是都不能结集出版,也就无法在社会上公开发行。而目前天主教会所用的思高版,也是在60年代才翻译完成并结集出版。那么,将近半个世纪的差距,使得和合本所以翻译的域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再加上当时很多基督教人士将救国视为福音传播的要务,在一些重要人士如诚静怡、吴雷川、赵紫宸等的影响下,基督教所以使用的译名广为人们所接受。这也是天主教的译名无法被所接受的一个原因。 关于译名,新华社为了避免出现混乱,有很清晰的规定。需要采用流行的译法,不能自己随意创造。那么,新教由英语发音所翻译的译名也就正式成为圣经人名地名翻译的圭臬。这是文化强势的影响,天主教在这方面应该多有反省。 至于在使用上,在天主教会内,依然遵循思高圣经的译法,但是台湾地区主教团前些年为了礼仪的需要,又鼓捣出一套译名,比如将圣思德望翻译为圣德范,将圣奥斯定翻译为圣思定。结果不仅没有达到任何统一,反而弄得一塌糊涂。这样,也加重了我们中国教友们对译名认识的困难,比如当我们读新教的著作时,读到爱任纽时,却不知道是谁,当看到所标的外文时,才知道是依莱内,而有时读天主教的书籍时,读到圣宜仁时,也不知道是那位,结果一看外文,也是依莱内。像依勒内、依肋内与依莱内这样的翻译,所以差不多,读者大多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爱任纽、依莱内与圣宜仁之间却没有一点的相同点,对读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不过,这种现象短期内似乎无法解决,当我们在阅读时,需要注意其中所标的外文,或者上网搜索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