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罗马教会的常规,每位司铎在圣诞节可举行三台弥撒:子夜弥撒(拉丁文为夜间弥撒)、黎明弥撒及天明弥撒。此习惯大约自第六世纪时的教宗礼仪。中世纪的一些神秘主义者视此三台弥撒暗示耶稣的三重诞生:第一次,耶稣从永远诞生于圣父怀中:第二次,耶稣由童贞女诞生于伯利恒:第三次,耶稣藉圣宠与爱,以精神的方式诞生在善人的心灵中。这只是一种热心的解释。三台弥撒的历史源始并不那么神秘复杂。 最初圣诞节只举行一台弥撒,即白天在圣伯铎大殿由教宗主持的弥撒,通常在九点左右。厄弗所大公会议(四三一年)声明了圣玛利亚为天主之母是当信的道理,随后在罗马创建了一座圣母大殿,以示尊敬。此后不久,依照耶稣诞生之地B利恒山洞的图样,在圣母大殿旁建筑了一个山洞或称马棚小堂,以纪念主耶稣的诞生。仿效耶路撒冷教友在伯利恒原地夜间举行礼仪的榜样,罗马教会很早就在此小教堂也开始举行夜间礼仪,教宗亲自来此举行子夜弥撒。这是子夜弥撒的原始。
约在第六世纪中叶,又引进了第三台弥撒。原来十二月二十五日、也是东方教会非常尊敬的一位殉道圣女t阿纳大西亚的纪念日,当时在罗马侨居的拜占廷希腊人在圣女阿纳大西亚圣堂过此庆节,纪念圣女殉道。教宗或许是为了尊敬拜占廷总督而亲自到此教堂先举此弥撒,然后再到圣伯铎大殴举行圣诞节弥撒。但以后,取消了圣女专用弥撒经文,代以圣诞节第二台弥撒,只是在集祷经、献礼经、领圣体后经之后加念纪念圣女的经文。 这三台弥撒的经文被采入到教宗用礼书中,这礼书传到其他地区时,圣诞节举行三台弥撤的习惯便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