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信仰与心理学交汇处最有意义的议题之一,在天主教的世界观里,“人该如何成长、成全自我”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是否可以相通?
答案是:部分相通,但在最高层次上根本不同。 一、马斯洛的理论:人由下而上成长
马斯洛的五层(后期为七层)需求层次你肯定熟悉:
1、生理需求(吃、睡、安全)
2、安全需求(稳定、保障)
3、社交需求(爱与归属)
4、尊重需求(成就、价值)
5、自我实现(活出潜能、自主、创造、真诚)
后期马斯洛增加第六、第七层:
6、认知与审美需求;
7、超越需求(transcendence)——超越自我,服务他人或献身更高价值。
在心理学角度,这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成长模型:人被理解为一个有潜能、追求意义、不断趋向完善的存在。
二、天主教的人观:人由“被造”而成全
天主教并不否认人类成长的阶段性。教会承认:人的物质、情感、社会、安全、尊重需求都是正当的,因为这些都根植于“天主按自己的肖像造人”(创1:27)。这意味着:人有身体,也有灵魂;人有自然渴望,也有超自然召叫。
但在天主教的视野中,人生命的最终目的,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自我奉献”与“成圣”。
《天主教教理》第27条说:“对天主的渴求已铭刻在人的心中,因为人是由天主及为天主而受造;而天主也不断地吸引人,只有在天主内,人才能找到他不断寻找的真理和幸福。 ”也就是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到顶点是“我成为真正的我”;而信仰中的成全是“我在天主内成为祂原本希望我成为的我”。——不是自我崇拜,而是自我圆满于天主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