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NO.13390:[认识教会]慕道者的顾虑「2/21/2025 12:07:57 PM」 [ ] 留言
Male
多禄
你们好,我是一名慕道友,我相信天主的安排与护佑,也愿意领洗,但教会的一些现象让我不太放心。
1.我在几个教会群,发现一些(甚至很多)网络教友根本不认同梵蒂冈的开明立场,反智、反世俗、反进化论、反正常的现代化,根本不认同自由价值观,还有想搞神权专制的极端言论。更让人奇怪的事,有的人一边享受着现代化的红利,一边反对现代化的产物,可能他们用来护道的手机互联网就是无神论者、异教徒发明的。
2.教会内部的左墙效应比较明显(但不如别的一些教派),一些极端保守和反智的教友好像容易掌握话语权,而且自负于信仰,不愿意理性沟通。
 说句不太好听的,我的许多学生即便不认同我的观点,也都是很礼貌地就事论事,讲逻辑证据,可一些自认为真理在握的教友会对自己根本不熟悉的领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表独断的意见。
3.梵二会议确实带来了争议,大家有不同意见很正常,但总得统一标准,而不是一会儿是新教式的唯独圣经,一会儿拿中世纪的圣人事迹和教会训导否定现状。
4.神父的意见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如果神父在教会说一不二,不能有任何质疑和反对,那挺让我不安的。
比如现在慕道班的神父对我和其他慕道友的疑问反应就挺冷淡,还不知道是否允许我领洗,即便领洗了,我能否自由坚持自己的观点,会不会因此影响神父对我的牧养(比如非要让我因不同的想法疑问、读无神论书籍去办告解)。
5.教会对经济活动到底是什么看法,梵蒂冈其实没有什么意见,但国内的教会和教友真是参差不齐。有的人经商炒股毫无芥蒂,有的人似乎有仇富心理,而且动辄拿圣经背书,这样让人赚钱做事业都有负罪感。国内的经济压力和生活质量是有目共睹的,不运用理性多赚些钱很难想象。我从不奢望赚大钱,更不敢把天主当作财神,但还是相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不迷失自己的情况下往财富自由的方向努力一下总是没错的,这样可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还可以给教会和穷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6.天主显然应该是我们人生的中心和动力,但教会有时的言论就像是服从性测试,而且不允许适度妥协,非要我们作出极端的判断,比如说对《沉默》的看法。我的思维还是比较中庸圆融开放,不太喜欢非黑即白的斗争思维。
7.我不需要也不赞成那种打鸡血的新教伦理(这种伦理已经异化为资本主义的优绩主义),但还是希望让我的研究等事业有属神的意义。毕竟天主给了我有限的生命和才华,能充分发挥每一份才华,尽量取得些事业成就和人生价值显扬天主,把属神和属世高度统一起来,争取成就一段托马斯式的学术佳话,我是非常渴望的。梵蒂冈其实已经在原则上认同了世俗事业的神圣性,但教会还是偏向修士的圣召,这样还是让我的心理有些负担。还有那种弃绝自我的论调,直接把人的所有世俗理想否定,好像除了当修士和念经,此生就没有任何意义。
8.我能理解斯多葛式的自由,也愿意节制欲望,接近天主,但这毕竟是个过程(我也承认自己的软弱),把今生今世的美好贬低到底,我不太能接受。
9.我从不敢以知识分子的身份而自认为高人一等,但我的思维方式(至少现在)不太可能因为信仰发生根本改变,放弃理性和怀疑批判精神是很困难的。我是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增进对信仰的理解,像托马斯一样调和其与理性的冲突(其实托马斯的思想在中世纪也被视为“离经叛道”,此公在今天会拥抱社会科学和现代哲学也不是不可能),但如果教会的反智现象太严重,甚至就明确说知识分子的思维是错的,那我只能说也许稍有钱和知识的人都进不了天国(之前就有教会的网友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只是有地狱和炼狱的差别,总之有些知识/财富越多越反动的感觉),让我们这些心向天主教的读书人很寒心。
10.说了那么多,我也是在论断别人,也深知自己的私心杂念、私欲偏情,会往真善美努力的。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积善成德,修到哪里是哪里,但愿天主给我这样的空间,又能激励我精进。

[天主教在线] 回复:
1. 关于部分教友的极端立场(反智、反现代化等)
确实,某些天主教群体中存在极端保守的声音,比如反对进化论、批评现代文化,甚至对神权政治抱有幻想。这可能是因为:

对传统的极端依恋:有些人认为过去的基督教文明更“纯粹”,对现代自由主义、科学进步抱有戒心。
对信仰的单一化理解:他们可能把信仰看成一个封闭体系,而不是可以与科学、哲学等领域对话的活力系统。
互联网放大极端声音:现实中的教友未必都这么想,但在社交媒体上,极端观点更容易获得关注。
2. 教会的“左墙效应”
教会内部确实存在某些“话语权掌握在最激进的人手里”的现象,尤其是在某些圈子里。相比之下,愿意与世俗对话的教友往往声音更小,甚至被认为“信仰不够虔诚”。

但要注意的是,教会本身并不等于那些极端教友的言论。真正的教会精神仍然是开放、理性的,比如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梵二)就强调了信仰与理性的和谐。
3. 关于梵二的争议
确实,梵二之后,教会内部有不同声音:

有人认为梵二让教会变得更开放,符合时代需要。
也有人认为梵二“妥协”了,导致信仰的世俗化和衰落。
但关键是,梵二并没有推翻天主教的核心信仰,而是调整了表达方式和牧灵方向。
你说的“一会儿新教式的唯独圣经,一会儿又用中世纪教会训导否定现状”的矛盾,确实存在于一些保守派当中。这反映了一种“选择性信仰”的现象,但天主教的信仰理论其实比这种做法要系统得多。

4. 神父的权威问题
神父确实是牧者,但他们并不享有绝对权威。神父的话要符合教会训导,不能胡乱下命令。
如果你的慕道班神父对你的疑问反应冷淡,那不代表整个教会都是如此。 你可以尝试换一个堂区,或者找更开明的神父聊聊。
至于告解,教会鼓励信徒坦诚面对自己的罪,但并不会因为你看无神论书籍就一定要求告解。信仰不是禁锢,而是引导人向真理前进。
5. 经济活动与信仰的关系
教会并不反对经济活动,甚至支持合法的商业行为(如天主教的社会训导)。
但确实,有些人对财富持有负面态度,这可能是因为:
对“贪财是万恶之源”的误解(其实圣经并不反对财富本身,而是反对对财富的贪恋)。
对耶稣“弃绝世界”教导的极端理解。但教会并未否定世俗事业的意义,圣人中也有很多从商者、学者和政界人士。
你的态度(在不迷失的前提下追求财富自由,以帮助家人和教会)是符合教会社会训导的,完全不用有负罪感。

6. 服从性测试与极端要求
确实,某些教会话语容易让人觉得“非黑即白”,尤其是对电影《沉默》这样的议题。但实际上,教会的立场并非一刀切,很多复杂的伦理问题是可以讨论的。
你强调中庸、圆融、开放的思维,这其实更符合托马斯·阿奎那式的理性神学传统,这在天主教内部也是有根基的。
7. 事业、研究与信仰的关系
你的愿望(将世俗事业与信仰结合,走学术道路,显扬天主)非常值得鼓励。
天主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强调理性、知识与信仰结合的宗教(不像某些新教派别强调“唯信仰”)。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是天主教徒,如托马斯·阿奎那、笛卡尔、孟德尔、勒梅特等。
但确实,教会更偏向修道圣召,这是因为修道士的生活方式更容易体现“专注于天主”,而世俗事业的成就有时容易让人偏离信仰。
但这不意味着“世俗事业无意义”。你可以像中世纪的大学学者一样,把研究、事业作为荣耀天主的方式。
8. 今生的美好与信仰的关系
你说得对,斯多葛式的自由是一个过程,教会也承认人的软弱。
但“弃绝世界”并不意味着否定世界的美好,而是提醒人不要把世界当作终极目标。圣方济各、圣多玛斯·莫尔等人都在世俗事务中找到了信仰的意义。
9. 知识分子的思维与教会
你说“如果教会反智,甚至明确否定知识分子的思维,那让人寒心”,这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
但实际上,天主教本质上并不反智,甚至是基督教中最重视理性的教派之一。
只不过,某些信徒可能缺乏教育,或者受到某些极端神学观点的影响,才会流露出反智倾向。这并不能代表整个教会的立场。
10. 你的精神状态:寻求空间与成长
你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有“私心杂念、私欲偏情”,但仍愿意“日拱一卒,积善成德”,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信仰态度。
天主确实会给你成长的空间,也不会强迫你立刻达到某种“完美状态”。信仰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场考试。
你应该继续探索信仰吗?
是的!
你有理性的思维,对信仰有严谨的态度,愿意在信仰与理性之间寻找平衡,这些都说明你很适合深入探索天主教。
不过,你也需要:
找到适合的信仰环境(或许换个更开放的堂区)。
避免被极端声音影响(他们并不代表整个教会)。
坚持你的批判精神(托马斯·阿奎那式的理性探索是被教会认可的)。

返回在线答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