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NO.13306:[伦理问题]行善需要理性计算吗?「7/20/2024 9:48:59 PM」 [ ] 留言
Male
西儒
教友们好!我想请问:
孔子的弟子赎买鲁国奴婢后,拒绝了国家的奖励,因为他觉得为国分忧是应该的,何况自己也不需要这笔钱。按说,做好事不求回报是件好事。可是,孔子在知道这件事后,不仅没有夸他,反而骂他伤天害理。
因为孔子认为国家给予奖励,是让这个做好事的人没有损失。这样,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现在子贡这么做,的确为自己赢得了声誉,但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道德的要求。以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回报的人,可能就会被人嘲笑,国人就会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呢?这样反而增加了别人行善的成本,所以不是好事,而是可恶的行为。
这是中国的贤哲从理性的角度思考行善的效果,现在对拾金不昧的奖励也是这个道理。可是耶稣却教导我们“你们应当心,不要在人前行你们的仁义,为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你们在天父之前,就没有赏报了”“当你施舍时,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舍隐而不露,你父在暗中看见,必要报答你。”。
请问耶稣与孔子的教导矛盾吗?我们在行善的过程中是否需要用理性去计算实际的效果?

[天主教在线] 回复:
孔子和耶稣的教导虽然在表面上看似有所不同,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它们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行善的理解和强调的重点。

孔子的观点
孔子的教导更多地着眼于社会效果和实际影响。他认为:
国家的奖励制度:奖励行善是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行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如果一个人拒绝奖励,可能会对其他人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他们在行善时有所顾虑。
社会责任:孔子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认为行善不仅是个人美德的体现,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这种贡献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奖励,以激励更多人效仿。

耶稣的教导
耶稣的教导则更多地关注内心的纯洁和动机的纯正。他强调:
内心的意图:行善应该出于真正的爱和慈悲,而不是为了获得外界的认可和奖励。只有这样,行善才是真正纯粹的。
与天主的关系:耶稣认为,行善应该是为了履行与天主的关系,而不是为了在人前获得荣誉。天主在暗中看到一切,会给予应有的报答。

二者的共同点
尽管孔子和耶稣在行善的强调点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教导并不互相矛盾,反而可以互补:
行善的动机:两者都认为行善应该出于真心,而不是为了外界的回报。孔子的奖励机制也是为了最终激发更多人发自内心地行善。
社会与个人的平衡:孔子关注行善对社会的影响,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而耶稣则强调个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强调内心的纯洁。这两种观点都在不同的层面上促进了行善的行为。

理性与信仰
在行善过程中,理性和信仰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理性计算实际效果:从孔子的角度出发,理性地思考行善的社会效果是重要的。奖励机制能够有效鼓励更多人行善,促进社会的和谐。
信仰引导纯粹动机:从耶稣的角度来看,信仰引导我们纯粹地行善,关注内心的真实动机,避免行善变成一种获取荣誉的手段。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既需要考虑行善的社会效果,也需要保持内心的纯洁,做到真心行善、不图回报。通过理性与信仰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实践行善的行为。

返回在线答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