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NO.8640:[其他问题]其他问题「3/19/2012 12:12:53 PM」 [ ] 留言
Male
晨光
为什么念三钟经要立起,时间星期六、日。

[天主教在线] 回复:
我们将一篇文章粘贴给您,以帮助您从多个方面了解三钟经。
源起
亚西西圣方济的中东之旅
    在1219年,方济怀着殉道的热诚,往回教地方去。传记者记载:「他回头第十三年,又向叙利亚出发了。当时,正值知友与教外人天天作着殊死的战争。方济居然不怕,带着一位同伴,去见苏丹。」(薜一57;文一9:7-8)他刚参加了5月26日在宝尊地(Portiuncula)举行的大会后,就在8月29日抵达埃及东北部的Damietta。与他同行的,是易路明兄弟(Brother Illuminato);他所见的苏丹,是Sultan Melek-el-Khamil(1217-1238)。
    自从1218年5月9日开始,十字军就在这里与回教徒开战。1219年8月29日一役,方济曾亲临战役,预告十字军的惨败;结果一如所料,十字军「损失其大,连死亡带被俘虏者共六千之众。」(薛二30,文一11:3)该战役后,双方计划言和,但9月26日又再点燃战火。应是在此和平的期间,方济与其兄弟被带到苏丹前,并向苏丹那宣讲基督信仰。虽然宣讲是徒劳无功,却嬴得了苏丹的敬重。大概也是在此之后,他被允许到了圣地朝圣。
1220年,圣方济从近东回到欧洲。一般相信,圣方济在往圣地朝圣后,深受回教徒每天数次放下工作祈祷的热诚感动,愿意把这种虔敬的习惯,引进教会。大概在回到意大利的那一年,他执笔致候在国家内市长和执政官、司法者与总督,向他们建议:「我的主人们,我坚决劝告你们,要把所有的挂虑与操心搁置一旁,热切地领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至圣体血,圣善地纪念他。你们要在托付给你们的民众前,促进这种对主的尊崇。每天黄昏,由一位传信者或以其它信号发出通告,使全民众都将赞美及感谢,归于全能的主天主。」(致人民首长书6-7)
    在差不多同时,他又「以上天下地的新标志,致候所有小兄弟的监督(custos)。它们在天主的眼中是伟大出众的,但对许多修道人和其它人来说,却价值甚低。….你们的每一篇宣讲,都要提醒民众悔改之道,以及他们如不领受主的至圣体血,就不能得救。司铎在祭台上祭献、或携带圣体往某处去时,大众应屈膝去颂扬、光荣、及尊崇永生真实的主天主。对主的赞美,要向万邦传扬及宣讲。要使全球各民族,在每小时及每当钟声响起时,都将颂扬与感谢归于全能天主。」(监督一书1,6-8)
   这两封书信,把圣体敬礼与闻信号就该赞美天主的劝勉,连在一起,成为教会「上天下地的新标志」。
方济会兄弟们的响应
    我们无法确知,方济的书信对兄弟团体有多实际的影响。无论如何,位于意大利中部亚雷佐Arezzo 城的一个方济会院,应是《三钟经》的发源地。历史记述,在1250年,该会院中一位本笃兄弟(Brother Benedict Sinigardi),于每天黄昏钟声响起时,就会诵念或咏唱以下对经:“Angelus Domini nuntiavit Mariae(主的天使报玛利亚…)”。其它地方的会院,亦慢慢争相效法。
   在1269年的阿西西大会上,或是1263年在比萨Pisa 大会上,当时方济各小兄弟会的总会长圣波拿文图拉(St. Bonaventure),大力推动在礼仪上庆祝圣母访亲的奥迹。会议决定“为了尊敬光荣的童贞,所有兄弟都要教导百姓,在夜祷的钟声响起时,数次向荣福童贞致意。”
    威尼斯(Venice)会省于1305年,在意大利东北部城市帕多瓦(Padua)举行省会议时,作出有关的决定:「在所有的会院内,每天黄昏,都要缓慢地摇钟三响,敬礼光荣的童贞。而每一位兄弟都要下跪,三次诵念‘万福玛利亚,满被圣宠者,….’。」传统信念认定,当年天使向玛行亚报喜的时辰,正是这一刻。
    在1327年5月7日,教宗约翰二十二世,把这习惯引进罗马,并且颁授大赦。


应用
    《三钟经》拉丁文原称Angelus ,是天使之意,是「Angelus Domini nuntiavit Mariae(主的天使向玛利亚报喜)」的第一个拉丁文字。按拉丁教会的习惯,一般是用经文的首一至三个字,来作经文的名称(例如:天主经,原文是Pater Noster;圣母经是AveMaria)。
    诵念《三钟经》,每天三次。一般来说是在早上六时,中午,及下午六时,教堂鸣钟三次,提醒信众要暂时放下一切,默想天主子降生成人的救世计划,从而赞美感谢天主。
    因每天鸣钟三次诵念,故中文名之为《三钟经》。
    现行的三钟经包括三遍《圣母经》,在圣母经之前先诵念三句启应诗节,最后以祷文结束。该祷文本来是属于圣母的一个对经,就是「Alma Redemptoris(救主之母)」。
   「救主之母」对经,现在可于夜祷后选用,全文是「大哉救主之母!你是天国之门,世海之星。求你扶助行将堕落的人。奋起前进。你接受加百列天使的问候,超乎自然地生育了创造你的主宰,毕生保持着童贞,求你垂怜我们罪人。」
    教宗本笃十三世,于1724年9月14日,颁发大赦给那些按时诵念《三钟经》的人。其中规定:诵念时要下跪,并要在鸣钟时诵念;星期六黄昏及主日,诵念时则要站立。里奥十三世于1884年4月3日,重新确定大赦的赐给,而条件己较宽松。
    近代的规定,宽容性更大。例如:那些不会背诵或不懂阅读的人,可以用五遍《圣母经》代替。另外由于现代社会环境的改变,三钟经的时间可以个别调节,尽量接近原有的时刻即可。在复活节期间,用圣母对经「天王后喜乐(简称喜乐经)」的诗节及祷文代替。诵念喜乐经时,是用站立的姿势,庆祝基督已从死者中复活了。这一个圣母对经,也可在夜祷后选用。


发展

黄昏「三钟经」
    按多明我会士艾沙神父(T. Esser, OP)的研究结果,Gran 地方的教区会议,于1307年决定,在黄昏钟响时,要诵念三遍《圣母经》。但是,有关这种风俗,在十三世纪,已有零星的纪录。另有一传说,教宗额我略九世,曾于1239年下诏书,要求在赞颂圣母时要鸣钟。
    圣艾道活(St. Aethelwold of Winchester)约于975年左右,编写了“Regularis Concordia(会规的一致)”,那是一本关于隐修院规则的书。书内提及,每逢夜祷、诵读及第一时辰,在圣咏之前,应先诵念一种称为”tres orationes(三个祈祷)”的祷文。虽然未有明文在夜祷时鸣钟,却清楚指定在其它时辰念“tres orationes”时要鸣钟。
    随着时间的进展,它逐渐与三组钟声相连一起;这种习惯,在Bec与St. Dennis等地方,及在圣奥斯定诵经团(Canon Regular of St. Augustine)的所在地,尤其明显。但是,在上述的这些例子中,从未提及要诵念《圣母经》。
    在《圣母经》普及化成为每天的祈祷以后,信友诵念圣母经,如同隐修士诵念”tresorations”,似乎是很自然的事。就好象信友以一百五十遍圣母经,代替圣职人员的一百五十篇圣咏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一些隐修院的习惯,在诵念”tres orations”时,礼规内列明,在不同的节期,要站立或是要下跪。这正是一直到今天,诵念三钟经时,所用的礼规。
    我们可以结论说,黄昏「三钟经」的起源,可能是信友仿效隐修院夜祷的习惯而成,与在中古时代的宵禁,并无直接关系。惯例是在宵禁时先会鸣钟示警,命人把灯火熄灭。1061年,诺曼底地区(Normandy)也有宵禁;是先鸣钟要人祈祷,再是提醒人不要外出。很可能宵禁钟声是借自祈祷钟声,二者的结合也只是偶然的。

早上「三钟经」
    最早的记载,来自意大利帕尔玛(Parma)城的纪录,当时是在1318年。那原是城本身的钟响,但该城的主教劝勉百姓,在听到钟声时,要为和平的意向,诵念《天主经》及《圣母经》各三遍。故此,这被称为『和平钟声』。
    早上的「三钟经」,也可能源自隐修院习惯;他们在第一时辰祈祷时,敲钟诵念”tres orationes”。
    在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帕维亚(Pavia),从1330年开始,就有诵念早上「三钟经」的传统。这种习惯,很快就在全欧洲盛行。
    英国南部温切斯特(Winchester)的John Stratford主教,早在1324年,就颁令在教区内的信友诵念黄昏「三钟经」。但一直到1399年,英国南部的亚伦德尔(Arundel)总主教,才有诵念早上「三钟经」的指引。

中午「三钟经」
    中午「三钟经」发展得最迟,也最错综复杂。
    法王路易十一曾于1275年,下令要在中午鸣钟,即「和平钟声」,为和平及战胜突厥人(Turks)而祈祷。
    但是,根据十四及十五世纪的德国主教会议文件,这中午钟声,是与纪念耶稣基督的苦难相连。中午钟声分别于1386年在布拉格及1423年在德国的美因茨(Mainz),首次被记录下来。起初只限于星期五,后来源才发展成每一天都举行。在十六世纪初,以英语写成Horae(时辰)的及以德语写成的Hortulus Animae二书中,除了惯常在钟响时诵念三遍《圣母经》外,还加上颇长的、纪念苦难的祷文。
    约在1575年,在各式的热心祈祷书中,已出现和我们今天所用的《三钟经》非常接近的经文,只是缺少了最后的祷文。在中午敲钟时,信友可以用它,来替代主死亡的纪念。

综合
    在1576年的一份以英语翻译的手抄本中,有下列的指示:早上要纪念主的復活,中午纪念主的苦难,黄昏纪念主的降生;因为这些时辰,正是奥迹实际发生的时间。
    另有一些祈祷书建议,早上响钟时,诵念「Regina Coeli(天王后喜乐)」;中午响钟时,诵念基督苦难祷文;黄昏响钟时,诵念「Angelus Domini(主的天使)」。
    在十七世纪,Angelo Rocca等人建议,在復活节期间,以「天王后喜乐」取代「主的天使」。
    《三钟经》现行的三段诗节,最早出现在1560年威尼斯印制的义语要理中。今天普世通用的圆满格式,大概始于1612年。意大利人更慢慢习惯,在黄昏三钟经之后,加上为亡者祈祷(De profundis)。另外,他们也在每次《三钟经》之后,加念三遍《圣三光荣经》,以感谢天主圣三沛施给玛利亚的恩典。

返回在线答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