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NO.4500:[圣经问题]艾斯德尔书卷和若翰到底认识认识耶稣否?「6/6/2010 11:31:21 AM」 [ QQ:1509238769 ] 留言
Male
昆明教区
两问;其一;旧约《艾斯德尔》书卷细阅后发现有问题;其一牧灵圣经艾斯德尔书卷编排序号时有误有重复的序号,尽管它的序号以正字体和斜字体分开(牧灵圣经注译正字体为原有章节斜字体为希腊版本特有)但依然能看到正字体部分有重复的序号!问题二;思高圣经艾斯德尔书卷中某部分篇章的小节处思高圣经注明【原文没有】字样,而牧灵圣经大致相同的篇章中(因为如先前所述牧灵圣经序号有误)为什么有经文?!(经文好像不能乱加啊)
问题二;若翰到底认识耶稣否?昨天旁晚我看【路7;18-23】这里颇感疑惑,若翰为什么差人来问耶稣你是要来的那位吗?这个问题太诧异,我记得四部福音书卷开头章节若翰在旷野帮人施洗时曾清楚的预言了【将要来的那位】,特别是耶稣接受他洗礼时【若翰说应该是我接受你(耶稣基督)的洗礼才是】,联想起以上两段经文这和【路7;18-20】这里和前面所述互相矛盾这是怎么回事?若翰认识耶稣的身份吗?若认识为何还派人来询问?若不认识为何为何在旷野时就说到了【将要来的那位】如何如何呢?
再者【路7;23】耶稣说【凡不因我而绊倒的人是有福的】,此话怎么解释?(福音书另外许多处耶稣说凡因我和福音而奉献生命的必会得生命,二者如何解释?特别是前者)

[天主教在线] 回复:
经详细对照,发现牧灵圣经的《艾斯德尔传》与天主教圣经标准的该书经文并没有内容上的短缺或增补,也与思高圣经的《艾斯德尔传》经文内容完全一样。因该书自古以来流传着两个不同的版本:较短的希伯来语版本和较长的希腊语版本,而圣教会自初就采用了希腊语圣经,并且希腊语版本内容对于读者了解本书的历史和事件,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因此,不论中文的牧灵圣经还是思高圣经,都将该书的希腊语内容全部翻译出来,编排及穿插在希伯来语版本的内容之间,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牧灵圣经该书中看到了两套不同的“章节”数字。斜体的数字代表的是希腊语版内容,而直体的数字代表的是希伯来语版本的内容。不论斜体还是直体,都没有经文重复的现象。思高将希伯来语版的内容按照正常的章节排列,但将希腊语版本的内容用“补录甲乙丙丁”方式来添加,不论哪种方式,两个圣经版本在该书上内容是保持一致的。
拉丁版本将该书的希腊语版本也就是思高称为“补录”的内容统统放在该书的书尾处。

要知道耶稣的天主子的身份在圣经中是一个逐渐启示的过程,只有路加福音记载了一个十二龄讲道,但以后耶稣就悄无声息了,直到祂公开传教。那么,耶稣公开传教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若翰那里受洗,若翰说我本应该要受你的洗,为什么你反而来就我,这时候的若翰并没有认出耶稣天主子的身份,而是他知道耶稣并不是一位一般的人物,谁来授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位给人授洗的人应该是被人尊敬的,应该是一位属于天主的人,遵守法律的人。若翰在这里所指的洗,也不是后来耶稣所说的真正赦罪的洗礼,而是若翰那种外在形式的水洗,借以引发人的悔罪之情。直到耶稣公开宣讲后,耶稣的讯息异于平常的经师,以至于引起了若翰的猜测:究竟耶稣是否是那位要来的默西亚?正是出于这个疑问,若翰才派遣他的门徒们去询问耶稣。在圣经上还有一处,就是玛窦福音第十六章,伯多禄因了天主的启示公开宣认耶稣的身份,但是,这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为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去,彻底击垮了他们的信心,直到圣事降临,他们才得以在圣神的引导下,进入了真理的圆满。

凡不因我而绊倒的人是有福的,就是在说,凡是不把耶稣当做绊脚石而跌倒的人是有福的。因为耶稣的讯息为一些人来说是跌倒的原因,因为他们无法接受耶稣的福音。

补充一些资料以便更好的理解第二个问题。
以下三个方面的解释对于我们理解此段经文都有很重要的启发,注意阅读。
第一:
纵观四部福音我们就可以知道,洗者若翰与耶稣基督之间的关系十分特殊和密切,论家族血缘,他们是表兄弟之间的亲属关系(路1:36),他们相互之间肯定认识和熟悉;论在天主救恩史上的角色,若翰是宣告和见证默西亚到来的先锋,是耶稣基督的前驱,是“至高者的代言人”(路1:76),是“旷野里呼喊的声音,为主修直道路”(若1:23),尚在母腹中,若翰听见圣母玛利亚和胎儿的拜访及问候,他曾经就因受圣神的感动而欢喜跳跃(路1:41),可以说若翰的使命就是为默西亚的到来和受人识别、被人接受而做自己的先知工作,他的先知工作包括第一宣传悔改的洗礼,但只是悔罪并非赦罪的洗礼,为耶稣救治工作准备百姓的心灵(玛3:6);第二显明耶稣就是默西亚(若1:31);第三指引人跟随耶稣基督(若1:36-37;10:41)。这三样工作内容都跟耶稣基督的身份、生活和行动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天主借着若翰的正义、谦逊和对真理之道的热爱而使天主子耶稣顺利地展现在以色列百姓面前。但是我们要记得,为了描绘若翰的这个“前驱身份”,四部福音分别有自己的表达和叙事方式。路7:18-19节中记载了已经被捕入狱的若翰打发自己的门徒前去询问耶稣:“你是那位要来的吗?还是我们得等另外一位?”这个问题看似和若翰前面所表现的对默西亚的见证行为和言语相互矛盾,实际上是圣经作者再次借若翰的口来宣称默西亚身份的具体含义。在这里圣经作者借着使用若翰派遣自己的门徒前去询问耶稣这个细节,让我们听见了耶稣自己的宣告:“你们回去告诉你们的所见所闻,瞎子看见了,瘸子走路了,患麻风病的人洁净了,聋子听见了,死人复活了,穷人听到了福音!”这可以说是若翰第二次借自己的身份将耶稣带入到人们视野的中心,他是默西亚,但并不是那个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上的“救世主”或君王,而是一个爱的君王,是体贴和救助卑微弱小者的默西亚。耶稣在这里回答若翰的内容,也是路4:18-19节的内容,那恰好是耶稣的默西亚宣言,使用先知依撒意亚的话来告诉以色列百姓默西亚要救助的对象和方式,在回答若翰的提问时,耶稣的默西亚宣言不再是预言性质的,而是已经实现了的事实。天主的恩典如此真实地透过他的爱子实现在人间,在死亡阴影下的人们看见了生命的强光。所以若翰的这个提问恰好起到了进一步显示耶稣真实行动的作用。
第二:
另外,若翰的问题还对自己的门徒有清醒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他那时已经被关入狱,知道自己随时有被杀害的危险,而那些跟随若翰接受他洗礼的门徒已经组成了一个团体,他们需要找到真正的领袖,需要找到“道路、真理和生命”,若翰在自己生命遭遇危险的时候,考虑到的是自己门徒未来的出路。所以他派遣门徒去亲自看耶稣的生活和教导,让他们重新选择。
若翰曾经教导他们祈祷(路11:1),若翰的门徒也经常禁食(玛9:14;谷2:18;路5:33),所以当时若翰的很多门徒都曾经问过:难道若翰不是默西亚吗?(路3:15;若1:19-20,3:25-28;宗13:25)若翰需要将门徒们的期望和信任领到耶稣那里去,因为他知道耶稣才是真正的救世主,是值得跟随的生命之主。因而若翰从狱中打发自己的门徒来见耶稣,意识实在是双关的。他要自己的门徒去跟随耶稣,他要自己“逐渐变弱,而耶稣要逐渐强大”(若3:30),他要门徒们亲自去看耶稣的所言所行,并选择跟随耶稣。事实上,耶稣最初的门徒里有很多是来自洗者若翰的团体。
第三:(以下参阅发表在天主教天津教区网站上吕渔亭的文章)
最后还有一种解释,是圣经学家们的一种推测,认为若翰所理解的那位即将来临的默西亚,与耶稣所扮演的默西亚,两者在观念上可能有所出入。我们都知道若翰是一个铁面无私势不两立的人,他一开始就骂法利塞人及同党为毒蛇,必须用烈火把这种败类统统焚烧才称心。这也说明为什么他明知公开反对黑洛德王娶嫂为妻,可能有杀身之祸,但他还是敢骂批评一点也不怕。
像这样一位铁面无私的义人,他所盼望的默西亚,可能正是一位有罪必罚的严君,但偏偏耶稣处处慈悲心肠,乐善好施,只知怜悯人同情人,难道默西亚应该是这样好吗?若耶稣真是那位要来的默西亚,为何不把恶人绳之以法呢?为什么不先把那位暴君消灭呢?我们若站在旧约时代的那种所谓“以牙还牙”的精神来考量,若翰对默西亚的这种期待与想法,应该是可以了解并获得原谅的,毕竟他是一位先驱,一位大先知,一位铁面无私的正义人!
可能正因为他是一位义人,那天当若翰的门徒离开后,耶稣曾再三赞扬了若翰的伟大:“你们出去到荒野里,是为看什么呢?为看随风摇曳的芦苇吗?……看一位先知吗?是的!我给你们说:而且他比先知还大。” 耶稣的这席话似乎在说,若翰不是一位像芦苇那样无处不在的“普通人”,他也不是一位衣着华丽的皇亲国舅;他的确是一位先知,而且以前的一切先知,没有一位比他更大的!
但耶稣立刻把话题一转,说了一句不太容易理解的话:“在妇女所生者中,没有兴起一位比洗者若翰更大的;但在天国里最小的,也比他大。”(玛11:11)
耶稣的这句话究竟有何意义?首先,那稣这样说,决无半点贬抑轻视若翰之意,若翰毕竟是一位“大先知”。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若翰毕竟竟只是一位旧约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先知”。一位非基督徒的学者Montefiore曾如此形容基督世界说:“在宗教历史及人类文化中,基督教的确是一个划时代的宗教;耶稣基督出现后,一切已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了。”
但我们毕竟要问,若翰究竟缺少了什么,才使他成为天国中最小的呢?圣经学家Barclay曾这样巧妙地答说:“他没有见过十字架,更不知道十字架所带来的伟大之处。”若翰是一位了不起的先驱,但他只知义怒而不懂仁爱,只知毁灭恶势力而不懂同情及宽恕。是否就是这个原因,使他成为天国中最小的一位呢?“宽恕远高于惩罚,仁爱远比报复”。

返回在线答疑首页